
對于一般使用者而言,每個家庭中都需要配備一臺無線路由器,但安裝時的繁雜設定卻又令人不想面對 -- 常常因為設定頁面一打開就會看到一些復雜的功能以及專有名詞而感到迷茫,所以現在有很多人都愿意花錢買來請別設定,就放著不想再去連上那個不確定是什么數字的 IP 位址。這樣的結果就是隨便什么人都可以連上你家的網絡。所以很多廠商看到這樣的情形都想著進一步改善,像是 Apple 及小米都有讓人更好上手的入門或進階無線路由器產品推出。
而最近,我們看到了以 NAS 網路服務器著稱的 Synology,也決定推出這樣的產品:RT1900ac。在硬件上,它具備了相當強悍的 1900(1300 + 600)類別的 Wi-Fi 802.11ac 雙頻等規格,規格列表看似很強大但是很容易就可以做得到,但該公司打算要用他們引以為傲的 NAS 系統經驗,來讓無線路由器能有不一樣的 UI 設計與功能表現。小編這次也找到機會讓這部很有"Synology Style"的無線路由器融入了生活好一段時間,繼續閱讀我們的試用體驗心得。
開箱(硬件部份)

既然拿到的是市售版本,最通俗也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從開箱開始了!這次的 RT1900ac Router 走的是比較簡約的風格,除了一些快速安裝說明意外還有已經帶有兩個短立架的路由器主機本身、直立架、三根天線(轉一轉就裝好了啦)、電源線、網線。路由器本身的配件相當簡單,安裝也是在插上電源、網線跟天線之后,按一下機身背面接口旁邊的電源按鈕即可開機 -- 一開始覺得實體的電源鍵真棒,但后來發現其實根本沒用來重開過。

RT1900ac 搭載了一個 WAN(輸入)與 4 個 Gb 級的有線網口 -- 不過小編在剛安裝時,直接沿用原本自己使用的 Gb 級線組時,發現系統居然有提示我使用的并非 Gigabit 網線,還建議我升級到這樣的規格... 但之后就沒有再出現過類似圖標了。這里不知道是不是剛開始系統有誤判,因為之后也再也找不到排除的提示了(歪頭)。

機身的右下角是主要負責"類 · NAS"規格之處,它具備有 SDXC 讀卡機與沒有限制 USB 連接數量的 USB 3.0 口 -- 這是根據官方所給予的答案,不過要很注意電力的配置(集線器至少要有獨立電源啰),個人單接一顆 2.5 寸的隨身硬盤是沒問題的唷。此外,USB 3.0 也可以在系統設定中選擇降低為 USB 2.0 規格來避免造成 2.4GHz 無線網絡的干擾問題。

具備直立架的 Synology RT1900ac 直立起來唯一比較大的問題,是它的 Eject 退出鈕顯然在直立之后會比較難按到,座落一旁整排的燈號部分倒是沒有這種問題,垂直兩面皆可顯示無虞;機身的左側則有著 WPS 以及獨立的 Wi-Fi 開關(關了就變成一般的路由器啦)。

全配件圖、經過了簡單的開箱介紹,接下來就是系統以及性能測試啰
軟件功能

初始設定部份,使用者在連上了有線網之后(當然是從 RT1900ac 連出來的線啊 XD),之后只要在瀏覽器輸入 router.synology.com 或直接以 192.168.1.1 的路由器預設 IP 連入,即可進入他們的 SRM 系統初始設定。接著就是設定你想要的無線路由器 SSID 名稱與密碼等簡單的設定。SRM 會幫你判斷使用的密碼強度如何,所以如果不希望自己帳密很簡單就會被破解的朋友,就請跟隨 Synology 所提供的步驟好好設定啰。

操作模式的部分其實主要是要依據你的網絡環境進行設定,共分三種模式,分別是無線路由器(直接通過 WAN 連線)、無線存取點(有線橋接模式)與無線使用者(無線橋接模式),這里的設定都可以在之后進行改變。底下的互聯網存取 SRM 功能則是要選擇是否開放 Synology 通過 QuickConnect 連進你的無線路由器觀看狀態或進行相關設定等 -- 既然都入手了該公司的解決方案,貌似這功能應該都一定會開的吧?

而在一陣設定之后,當啷~ 我們就進入了 Synology 的強項"系統界面"啦!與一般生硬的路由器界面不同,SRM 看起來就像是電腦系統的界面一樣,但是它只需要瀏覽器就可以開啟使用。它的基本操作很簡單,右上是系統信息還有通知、系統選項(包括重啟之類的功能)、搜索還有類似 Mac Mission Control 的 Pilot View 視窗并排查看功能。
左上是類似開始功能表的按鈕,里面藏著很多已經安裝的 App 與服務,而要加入更多服務則是要開啟里面的套件中心來下載。常用的 App 則是可以直接拉到桌面當捷徑使用。然后系統一開始會要求你進行安全掃瞄(如上圖),基本上如果有未通過的地方,就去檢查一下設定就能排除基本的資安問題啰。

與當初在 Computex 動手玩到的版本有點不同,市售版的套件中,并沒有 Synology NAS 上常見的 Video Station、Photo Station 與 Audio Station(新的筆記等功能自然也沒有),而是以 File Station 做為所有多媒體的中心 -- 所以你不會見到 Video Station 的自動信息抓取功能,但可以通過 File Station 連入進行文件的播放與管理,照片、視頻與音樂都還是可以播放,就是少了一些貼心的功能。我想終究,他們還是希望大家考慮一下他們的 NAS 吧(笑)。此外,Synology 還加入了 DNS / VPN / RADIUS Server 套件,供有進階需求的使用者選用。并且支持 Mac 上的 Time Machine 備份功能。

使用者可以通過 DS Router app(Android 與 iOS 版都有)連入 RT1900ac 進行設定,只要有設定好了外連的功能的話,也可以用 QuickConnect ID 連入。在移動 app 上可用的功能稍微陽春了一點,但還是提供了不少設定選項(如上圖),除了基本的網速監控外,也可以控管 Wi-Fi 帳密設定等較進階功能。上圖最左邊的幾個圖標都可以按進入使用。
這里比較有意思的是中間的那個路由器圖標,按下可彈出操作按鈕,可以在此設定 WPS、指示燈是否點亮、通知與外接存儲設備管理等,側邊欄則是可以設定家長監護功能 -- 能夠加入目前連線的特定設備的 MAC 位址來設定存取權限,可以針對特定網站進行封鎖也能給予開放連線的排程設定。不過個人會覺得這方面的設定還是回到桌面網頁版會比較方便一些啦。

除了"網絡中心"的基本的設定之外,Synology 把一些比較有意思的功能放在了"網絡工具"這里,你可以在這里玩到 Ping、網絡路徑追蹤(上圖)與網絡喚醒 NAS 的進階功能 -- 最后一項功能小編依照設定很快地就完成,但剛開始卻始終無法用 QuickConnect 啟動,不過通過這個網絡工具進行啟用倒是完全沒問題。好在 Synology 的固件更新算是相當頻繁 -- 在開賣至今約莫不到三個月就有了四次的更新,所以最終 QuickConnect 的啟動功能還是成功了。不過自己正在使用的網絡攝影機在 Surveillance Station 之下的快照功能倒是還是無法啟用,這點相信 Synology 應該后續會漸漸地補好洞吧?

除了單一控制設備之外,Synology RT1900ac 還具備流量監視的功能,通過圓餅圖可以快速掌握所有設備使用網絡的信息。不過這里很明顯有一個問題,就是我的 IP CAM 因為一偵測到動態就會開始錄影,一周下來居然在區網內也能跑出個 73 GB 的上傳流量。這里的問題是 Synology 并沒有將 LAN 的流量與對外的流量分開,所以在我的網絡攝影機高達 88% 的占比之下,其他的數據看起來就很難呈現該有的信息表現了。關于這點官方是表示未來應該會加入分開計測的功能,也就讓我們再稍等一下啰。

性能的部分,我們簡單測試了不同連接方式與 NAS 之間的讀寫性能。在有線網絡之下,小編鏈接自己的 Synology NAS 可以來到 105MB/s 寫入與 95MB/s 讀取的成績;采用 5GHz 無線網絡(上圖右)則是有 38MB/s 寫入與 52MB/s 讀取的成績;在 2.4GHz 下就大約都在 2X MB/s 左右了。
結論

這次 Synology 在路由器的全新嘗試,個人覺得還算是在起步階段左右,雖然給出了相當全面的功能,但仍還是有些未有完善之處需等待后續的更新獲得解決 -- 好在現有的狀況看起來,應該都是固件與軟件功能上的問題居多,也都逐步在解決當中,所以應該不算是大問題。而且路由器最重要的穩定性方面,就目前使用起來的經驗是除了固件更新之外,并沒有遇過當機或者是網絡卡死的狀態,使用經驗算是不錯。
Synology RT1900ac 的開機速度相當令人驚艷,整體而言一般人甚至是進階使用者所需要的規格也幾乎足夠使用,還能搭配自家的 NAS 支持網絡喚醒的功能。而最重要的,是可以淺嘗 NAS app 的各項功能。不過比較可惜的是,畢竟還是賣 NAS 為主的公司,Synology 在這部無線路由器上所提供的應用功能,很顯然地還是有藏了一手。這樣的保留也許是希望消費者最終還是可以在體驗過 SRM 這樣"類 · DSM 系統"之后,會愿意進入 DiskStation 的懷抱。
不過說真的,個人還是比較期待他們愿意下放更完整的功能,像是對于云端存儲空間的整合功能等套件;也許在娛樂性方面可以有所折衷,但一般工具來講,Synology 應該可以考慮多給一些工具來更增加 RT1900ac 的實用性,應該可以更吸引消費者。
推薦閱讀
現在電腦市場上輕薄的產品也很多,性能強的產品就更多了,但能在輕薄和性能之間取得平衡的產品卻很少。對于追求功耗控制和輕薄的筆記本電腦來說,獨立顯卡本來就是無法兼容>>>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無線路由器 RT1900ac 評測:比較簡約的風格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pingce/ce/1173.html
1/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