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星輸配電網訊:合作,已經是應對氣候變化的絕對關鍵詞。在不久前召開的第76屆聯大高級別會議周期間氣候變化高級別會議上,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就多次強調全球合作的重要性。
在能源轉型領域,中國和德國的合作持續多年、成果頗多。德國國際合作機構(下文簡稱GIZ)作為一家非營利性的隸屬于德國政府的機構,在過去40年中,一直致力于推動中德兩國互利共贏合作。近年來,兩國在可再生能源發展與并網、電力靈活性、儲能、可持續供熱以及提升能效方面有很多具體合作。
德國能源轉型經驗能否在中國更好落地?GIZ中德能源與能效合作伙伴項目主任尹玉霞認為,推動能源轉型、實現減碳目標,政府、行業和企業三個層面的合作很重要。
首先,需要國家通過進一步完善相應的法規、政策及有效的激勵機制和監管框架加以引導。因此,中德兩國應重視開展和深化主管部門的政府對話,加強能源和氣候領域未來發展戰略、支持政策相關的雙邊交流。
其次,兩國研究機構、智庫、行業協會和企業間的交流與合作也尤為重要,它們共同為建立更高效的低碳能源系統開展政策研究、標準制定和技術創新。
再次,雙方可以通過在合作伙伴框架下開展具體的中德合作典型案例示范,鼓勵中德企業參與示范項目,促進技術應用和商業模式的創新,推廣示范成果,以促進兩國共同向綠色和可持續的未來轉型。
問:您如何看待電網建設對于減碳的意義?德國在這方面有哪些經驗?
答:實現能源系統的清潔、去碳化轉型,構建以可再生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減少化石能源消費,首先必須大力推進電能替代,提高電氣化水平。電網是連接電力系統生產、輸配和需求側的主干,在波動性較大的可再生能源比例不斷增長的趨勢下,如何保障電網安全、穩定地運行,是能源領域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行動亟需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2020年,德國可再生能源占全社會總用電量的比重已經達到46%左右,到2030年將達到65%。同時,德國電力系統平均停電時間(SAIDI)再創新低,約為12分鐘,是世界上電力供應最安全的國家之一。這主要得益于輸配電網的擴建、智能電網、電力系統靈活性及歐洲電網互聯等舉措。
德國輸配電網擴建曾一度滯后于能源轉型進程,成為北海海上風電建設的制約因素。民眾接受度低和德國分布式能源為主的電力系統特點成為此前輸電網擴建緩慢的原因。事實證明,即使是以分布式為主的電力系統,也應提前布局輸配電網建設,以保證可再生能源的發展。
為了使電網擴建有法可依,德國2011年出臺《電網擴建法》,2018年12月通過《加速電網擴建法2.0》。德國分三階段共計規劃65個電網擴建項目,合計長度為7656千米。截至2020年,已完成1278千米的電網建設,826千米通過審核。
智能電網連接電力系統的所有參與者,包括電力生產、消費、市場和儲能,不僅實現最佳產銷平衡,還為新的市場主體如“產消者”(Prosumer)提供可能,是分散式可再生能源為主的電力系統的發展方向。德國相信,未來智能電網可實現其8200萬用戶和150萬電力生產方之間的“溝通”。
此外,過去數十年間,德國的監管機構采取了若干措施以提高電力系統靈活性,優化系統運行。其中包括如擴大電力系統規模,使受天氣因素影響的可再生能源發電波動相對減弱;優化電力系統的調度和再調度機制;發揮市場作用,通過電力現貨交易市場及備用市場等市場手段提高電力系統靈活性。
與此同時,和中國電網擴建面臨的情況類似,德國也存在由于土地規劃利用、公眾接受度不高等原因導致的電網擴建獲批難度大的挑戰。為此,德國政府制定了公開、透明的電網擴建規劃程序,包括電網運營商和作為監管機構的德國聯邦網絡管理局共同評估和預測輸電需求、發電能力,作為電網擴建的基礎;隨后,德國聯邦網絡管理局與輸電網運營商通過組織“電網公開對話”等程序,使公眾和其他利益相關方有機會參與電網擴建規劃,并最終確認符合多方利益的電網擴建路線。
問:德國正在全力實施氫能戰略,在氫能合作方面,中德兩國有哪些合作空間?
答:2020年6月,德國政府發布了《國家氫能戰略》,為未來氫能的生產、運輸、使用和再利用,以及相應的創新和投資制定了協調一致的行動框架,為德國經濟創造新的產業鏈,并深入開展國際能源政策領域的合作。德國聯邦政府認為,長期而言,只有利用可再生能源生產的氫(綠氫),才有助于實現2045年碳中和的氣候目標。因此,德國聯邦政府大力促進綠氫的市場推廣,并建立綠氫產業鏈。
根據德國《國家氫能戰略》,綠氫主要應用于難以通過電能替代實現脫碳的部門,如海運和航空運輸業,以及化工和鋼鐵等工業部門。德國聯邦政府預計,到2030年,將需要90~110太瓦時(1太瓦時=10億千瓦時)的氫能。為了滿足這部分需求,德國在計劃擴建本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能力,包括海上和陸上風電的同時,積極尋求與具有高可再生能源潛力的國家合作,這些國家將成為對德氫能出口國。
中國和德國都已經認識到氫能的潛力及其在助力兩國碳中和過程中的巨大作用。實現綠色低碳和經濟可靠的能源供應這一共同目標為中德合作共贏創造了空間。
當前,中國國家氫能發展規劃還在起草和制定中,綜合全面的頂層設計將大力推動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引導產業利益相關方在氫能生產、基礎設施和應用方面的投資和創新�!兜聡鴩覛淠軕鹇浴纷詫嵤┮詠矸e累的經驗,可以為其他國家提供思路。
問:GIZ目前在能源領域推動哪些與減碳相關的項目?
答:作為致力于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德國聯邦政府企業,GIZ在能源領域目前主要負責“中德能源與能效合作伙伴”這一兩國政府能源對話平臺的實施,推動兩國能源向低碳、清潔轉型。
在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領域,項目聯合中德合作伙伴,不斷推動兩國在促進可再生能源并網和消納、深化電力市場改革、提升電力系統靈活性、可持續供熱和儲能、氫能領域的交流,其中包括引進政策和市場機制(可再生能源招標機制、電力市場和備用容量市場、綠證等),創新商業模式(虛擬電廠、能源合作社等),標準制定等相關議題。
在提升能效領域,項目框架下的中德工業和城鎮能效示范項目著力推動中國重點用能行業和城鎮地區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助力中國的溫室氣體減排,同時加強兩國企業在能效領域的合作。此外,項目與太倉市高新區合作,引進德國能效網絡小組的管理和組織模式,推動園區企業在能效和低碳方面交流經驗、資源共享,共同節能減排,實現綠色和可持續發展。
推薦閱讀
北極星風力發電網訊:北極星風力發電網獲悉,近日,電氣風電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目前公司持有50MW的自營風電場。未來,公司將拓展風資源業務。風資源業務主要包括風能資源>>>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尹玉霞:德國能源轉型經驗 在于共同目標下的“柔性互聯”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nengyuan/xincailiao/312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