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循環經濟助力降碳行動。
抓住資源利用這個源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充分發揮減少資源消耗和降碳的協同作用。
1.推進產業園區循環化發展。以提升資源產出率和循環利用率為目標,優化園區空間布局,開展園區循環化改造。推動園區企業循環式生產、產業循環式組合,組織企業實施清潔生產改造,促進廢物綜合利用、能量梯級利用、水資源循環利用,推進工業余壓余熱、廢氣廢液廢渣資源化利用,積極推廣集中供氣供熱。搭建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共享平臺,加強園區物質流管理。到2030年,省級以上重點產業園區全部實施循環化改造。
2.加強大宗固廢綜合利用。提高礦產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水平和綜合利用率,以煤矸石、粉煤灰、尾礦、共伴生礦、冶煉渣、工業副產石膏、建筑垃圾、農作物秸稈等大宗固廢為重點,支持大摻量、規模化、高值化利用,鼓勵應用于替代原生非金屬礦、砂石等資源。在確保安全環保前提下,探索將磷石膏應用于土壤改良、井下充填、路基修筑等。推動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推廣廢棄路面材料原地再生利用。加快推進秸稈高值化利用,完善收儲運體系,嚴格禁燒管控。加快大宗固廢綜合利用示范建設。到2025年,大宗固廢年利用量達到40億噸左右;到2030年,年利用量達到45億噸左右。
3.健全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完善廢舊物資回收網絡,推行“互聯網+”回收模式,實現再生資源應收盡收。加強再生資源綜合利用行業規范管理,促進產業集聚發展。高水平建設現代化“城市礦產”基地,推動再生資源規范化、規模化、清潔化利用。推進退役動力電池、光伏組件、風電機組葉片等新興產業廢物循環利用。促進汽車零部件、工程機械、文辦設備等再制造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強資源再生產品和再制造產品推廣應用。到2025年,廢鋼鐵、廢銅、廢鋁、廢鉛、廢鋅、廢紙、廢塑料、廢橡膠、廢玻璃等9種主要再生資源循環利用量達到4.5億噸,到2030年達到5.1億噸。
4.大力推進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扎實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加快建立覆蓋全社會的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全面實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加強塑料污染全鏈條治理,整治過度包裝,推動生活垃圾源頭減量。推進生活垃圾焚燒處理,降低填埋比例,探索適合我國廚余垃圾特性的資源化利用技術。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到2025年,城市生活垃圾分類體系基本健全,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比例提升至60%左右。到2030年,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實現全覆蓋,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比例提升至65%。
(七)綠色低碳科技創新行動。
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強化創新能力,加快綠色低碳科技革命。
1.完善創新體制機制。制定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方案,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設立碳達峰碳中和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等重點專項,采取“揭榜掛帥”機制,開展低碳零碳負碳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將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成果納入高等學校、科研單位、國有企業有關績效考核。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支持企業承擔國家綠色低碳重大科技項目,鼓勵設施、數據等資源開放共享。推進國家綠色技術交易中心建設,加快創新成果轉化。加強綠色低碳技術和產品知識產權保護。完善綠色低碳技術和產品檢測、評估、認證體系。
2.加強創新能力建設和人才培養。組建碳達峰碳中和相關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技術創新中心,適度超前布局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引導企業、高等學校、科研單位共建一批國家綠色低碳產業創新中心。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鼓勵高等學校加快新能源、儲能、氫能、碳減排、碳匯、碳排放權交易等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建設一批綠色低碳領域未來技術學院、現代產業學院和示范性能源學院。深化產教融合,鼓勵校企聯合開展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組建碳達峰碳中和產教融合發展聯盟,建設一批國家儲能技術產教融合創新平臺。
3.強化應用基礎研究。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前沿科技項目,推動低碳零碳負碳技術裝備研發取得突破性進展。聚焦化石能源綠色智能開發和清潔低碳利用、可再生能源大規模利用、新型電力系統、節能、氫能、儲能、動力電池、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重點,深化應用基礎研究。積極研發先進核電技術,加強可控核聚變等前沿顛覆性技術研究。
4.加快先進適用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集中力量開展復雜大電網安全穩定運行和控制、大容量風電、高效光伏、大功率液化天然氣發動機、大容量儲能、低成本可再生能源制氫、低成本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技術創新,加快碳纖維、氣凝膠、特種鋼材等基礎材料研發,補齊關鍵零部件、元器件、軟件等短板。推廣先進成熟綠色低碳技術,開展示范應用。建設全流程、集成化、規模化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示范項目。推進熔鹽儲能供熱和發電示范應用。加快氫能技術研發和示范應用,探索在工業、交通運輸、建筑等領域規模化應用。
(八)碳匯能力鞏固提升行動。
堅持系統觀念,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提高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提升生態系統碳匯增量。
1.鞏固生態系統固碳作用。結合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和實施,構建有利于碳達峰、碳中和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嚴控生態空間占用,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穩定現有森林、草原、濕地、海洋、土壤、凍土、巖溶等固碳作用。嚴格執行土地使用標準,加強節約集約用地評價,推廣節地技術和節地模式。
2.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實施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深入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鞏固退耕還林還草成果,擴大林草資源總量。強化森林資源保護,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提高森林質量和穩定性。加強草原生態保護修復,提高草原綜合植被蓋度。加強河湖、濕地保護修復。整體推進海洋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提升紅樹林、海草床、鹽沼等固碳能力。加強退化土地修復治理,開展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實施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工程。到2030年,全國森林覆蓋率達到25%左右,森林蓄積量達到190億立方米。
3.加強生態系統碳匯基礎支撐。依托和拓展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體系,利用好國家林草生態綜合監測評價成果,建立生態系統碳匯監測核算體系,開展森林、草原、濕地、海洋、土壤、凍土、巖溶等碳匯本底調查、碳儲量評估、潛力分析,實施生態保護修復碳匯成效監測評估。加強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碳匯基礎理論、基礎方法、前沿顛覆性技術研究。建立健全能夠體現碳匯價值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研究制定碳匯項目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相關規則。
推薦閱讀
國務院發布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深化電力體制改革 加快構建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
北極星售電網訊:10月26日,國務院正式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的通知,方案提出,大力發展新能源。全面推進風電、太陽能發電大規模開發和高質量發展,堅持集中式與分布式>>>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正式發布!國務院關于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的通知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nengyuan/xincailiao/312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