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打造綠色低碳制造集群。全面推進成渝地區綠色低碳制造,大力推動食品、輕工、紡織、機械、化工等傳統產業綠色化升級改造,促進工業能源消費低碳化,提升工業電氣化水平,推動裝備制造、汽摩產業、冶金建材等傳統優勢產業集群化發展。以傳統優勢產業綠色升級改造為契機,重點打造一批龍頭低碳企業,并基于碳排放的全生命周期要求,對上游企業開展碳排放管理,引導整個產業鏈向綠色低碳轉變。以成都-內江-重慶發展軸為重點,共同打造“成渝氫走廊”,共同突破關鍵技術、提升產品性能、擴大示范運營、構建安全標準體系,優化川渝地區氫能及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科學合理布局制氫、加氫基礎設施,有序開展高壓氣態、深冷氣態、低溫液態及固態等多種形式儲運技術示范應用,聯合爭創國家氫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推動潼南、樂山等地發展光伏全產業鏈集群。推動重慶經開區、自貢高新區等開展國家綠色產業示范基地建設。提升節能環保產業能級,發展重慶中心城區、萬州、潼南、成都、自貢、德陽等節能環保產業集群。開發一流的能源裝備,形成一批“川渝造”世界品牌,共同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清潔能源裝備產業。推行企業循環式生產、產業循環式組合、園區循環化改造,開展工業園區清潔生產試點。(責任單位:重慶市經濟信息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交通局;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交通廳)
7.加速成渝聯合建設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推動數據存儲、傳輸和計算資源協同布局,建設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成渝國家樞紐節點,加快建設西部數據交易中心(重慶)、西部數字資產交易中心(四川),充分發揮國家級超算中心―成都超算中心效能,推動中新國際數據通道共建共享共用,在成渝地區積極建設國際數據中心和國際數據門戶,共同打造成渝地區大數據產業基地。依托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重慶分院、國家級工業互聯網平臺應用創新體驗中心、重慶市工業大數據制造業創新中心等,共建共用成渝地區工業互聯網公共服務平臺,共建成渝地區工業互聯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為制造業綠色低碳高質量轉型升級賦能。(責任單位:重慶市發展改革委、市委網信辦、市大數據發展局、市經濟信息委、市通信管理局;四川省發展改革委、省委網信辦、省大數據中心、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省通信管理局)
(三)區域交通運輸綠色低碳行動
8.提升交通運輸組織效率。提高成渝兩地交通連通性,推動重點園區、港口加快實現鐵路和高等級公路全覆蓋,加強物流協作,統籌推動成渝地區國家物流樞紐布局建設。協同建設綜合貨運樞紐多式聯運換裝設施與集疏運體系,協調中歐班列(成渝)、西部陸海新通道、長江航運和國際航空物流運營組織,推動四川重慶合作組建物流企業,聯動支點型物流節點,提升公鐵水空聯運組織效率和運輸服務一體化水平。(責任單位:重慶市政府口岸物流辦、市發展改革委、市交通局;四川省政府口岸物流辦、省發展改革委、省交通廳)
9.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強化重慶主城都市區、成都綜合交通樞紐規劃統籌,研究規劃重慶都市圈環線、成都外環、綿遂內等連接重慶中心城區、成都與周邊城市的城際鐵路和都市圈市域(郊)鐵路,優先利用鐵路資源開行城際、市域(郊)列車,基本建成中心城市間、中心城市與周邊城市(鎮)間1小時交通圈和通勤圈。推進川渝高鐵動車乘車證件電子化。開通川渝毗鄰地區跨省城際公交,推廣交通“一卡通”服務和二維碼“一碼暢行”,方便兩地市民公共交通出行。(責任單位:重慶市交通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公安局;四川省交通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公安廳;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公司)
10.提升交通基礎設施綠色低碳化水平。打造成渝電走廊,加快推動川渝省際高速公路服務區充電樁建設。發揮換電模式車電平臺共享、土地電力資源集約的優勢,以重慶主城都市區、成都市區、宜賓市、成渝兩地高速公路等為重點,加快布局電動汽車充換電配套設施。(責任單位:重慶市交通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信息委;四川省交通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廳)
11.推動交通運輸工具綠色低碳轉型。積極擴大電力、氫能、天然氣、先進生物液體燃料等新能源、清潔能源在交通領域應用。大力推廣和普及新能源汽車,逐步降低傳統燃油汽車在新車產銷和汽車保有量中的占比。積極推廣LNG重卡和船舶,加快發展電動船舶。穩步推進換電模式和氫燃料電池在重型卡車、營運大客車領域的試點應用。提高燃油車船能效標準,健全交通運輸裝備能效標識制度,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排放老舊車船。(責任單位:重慶市經濟信息委、市交通局;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省交通廳)
(四)區域空間布局綠色低碳行動
12.推動城鄉集約化融合發展。建立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重慶西部片區與成都西部片區改革試驗聯動機制。在重慶都市圈、成都都市圈及萬達開川渝統籌發展示范區、川南渝西融合發展試驗區、遂潼川渝毗鄰地區一體化發展先行區等跨區域合作平臺試行建設用地指標、收儲和出讓統一管理,探索研究區域內節余土地指標與長三角地區跨區域交易,持續推進重慶市地票制度改革,允許增減掛鉤節余指標在區域內調劑。推動跨區域的重點規劃和重大項目統一編制、聯合報批、共同實施,推動大渡口、永川、自貢等老工業城市轉型升級,建設產業轉移集中承接地,綠色低碳、高質量承接東部地區和境外產業轉移。(責任單位:重慶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發展改革委;四川省自然資源廳、省發展改革委)
13.打造城鄉綠色生態空間。統籌優化調控城鎮空間、生態空間、農業空間結構和布局,嚴格控制城鎮空間無序擴張,優化城市城區綠色空間體系,實施城市生態用地改革創新。強化重要生態空間保護與退化區域修復治理,提升城市綠化水平。統籌建立并實施“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制度。在城鄉規劃建設管理各環節全面落實綠色低碳要求,實施工程建設全過程綠色建造,推進綠色社區建設。推進城鎮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節能改造,推廣裝配式建筑、鋼木結構建筑、竹木建材和新型建材,發展綠色農房。(責任單位:重慶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委、市生態環境局;四川省自然資源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生態環境廳)
14.提升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結合兩地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深化跨流域跨區域生態保護合作,共建結構優、功能強的森林植被帶,提高森林生態系統質量和碳匯能力。以長江、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烏江為主體,其他支流、湖泊、水庫、渠系為補充,建設江河水系生態廊道。實施長江沿岸“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工程,推進三峽庫區消落帶治理和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推進重點區域生態保護和修復綜合治理工程,協同增強流域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加強重慶中心城區“兩江四岸”治理提升、“四山”保護提升。夯實成都公園城市綠色本底,打造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共建川渝森林城市群,共筑綠色生態屏障。協同開展森林、濕地等碳匯本底調查和碳儲量評估。建立跨流域跨區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責任單位:重慶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發展改革委、市林業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城管局、市水利局;四川省自然資源廳、省發展改革委、省林草局、省生態環境廳、省水利廳)
推薦閱讀
北極星火力發電網訊:“以電力市場化促進電力保供”將在這個冬天迎來巨大的考驗。然而新能源的波動和消納、外送電延伸出的電網壟斷省間交易難題,仍然不容忽視。11月16日,國>>>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爭取建設全國用能權交易平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碳達峰碳中和聯合行動方案》意見稿發布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nengyuan/jieneng/313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