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應及早布局天然氣管網運氫
我國天然氣管網正處于蓬勃發展階段,具備摻氫的基本條件,但起步較晚。我國天然氣管道運輸技術成熟,系統框架基本形成,近年來運輸能力顯著提高,運氫潛力巨大。
《中國天然氣發展報告(2019)》顯示,截至2018年底,我國天然氣干線管道總里程達到7.6萬千米,管輸能力達到3200億立方米/年。如果以10%的比例摻氫,則可形成運氫能力320億立方米/年,可同時滿足7800座1000kg加氫站的需求,或114座50MW氫燃料電池發電廠的需求。
自2019年起,國家電投陸續啟動遼寧省朝陽市“可再生能源摻氫示范”、河北省張家口市“天然氣摻氫關鍵技術研發及應用示范”兩個示范項目,計劃將富氫天然氣直接作為燃料用于工業供熱、灶具和汽車。
建議加速開展天然氣管網運氫的相關工作:一是統籌各方力量和資源,加強科研攻關。加大財稅金融對天然氣摻氫研發的支持,開發先進的管道焊接材料和焊接工藝,做好焊前預熱和焊后熱處理,提高天然氣管網對氫氣的相容性,減輕管網氫脆問題、減少氫氣泄露發生。開發天然氣管網運行狀態監測和管理系統,綜合評估運行過程中天然氣管網的氫適應性、可靠性和穩定性,及時發現氫氣泄露并監測泄漏量,盡早做出應急響應。創新氫氣分離工藝設備,開發機械強度良好的高性能分離膜材料,提高膜兩側壓力差上限;綜合運用變壓吸附技術和高性能膜技術,開發能從天然氣中高效分離氫氣的系統解決方案。加速閥門、壓力傳感器等壓縮機零部件國產化進程,帶動壓縮機購置成本下降;加強壓縮機關鍵技術研發,提升壓縮機加壓、能效等性能,帶動壓縮機運行成本下降。運用全生命周期理念研究分析天然氣管網運氫的碳排放,明確減排效果;
二是適時推進試點工作,積累典型模式項目經驗。鼓勵制氫企業、天然氣管網公司與加氫站等用氫單位合作,在“制氫―摻氫―運輸―分離―應用”整個產業鏈層面開展試驗,積極探索典型的制氫方式、氫氣應用方式與天然氣管網運氫的組合模式,根據項目實際情況調整科研重點,加速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
三是建立規范標準,指導項目建設運營。開展摻氫天然氣管道輸送及配套工藝的技術標準和規范研究,建立包括管道建設改造設計和施工、管道安全規范以及檢測等在內的天然氣管道運氫標準體系,為企業改造天然氣管道和摻氫天然氣管道安全可靠運行提供技術標準指導。
推薦閱讀
北極星輸配電網訊:虛擬電廠的前景,是加速擴大接入規模,未來希望冀北能夠有包括全國范圍內有更多的新模式的出現,需要解決優化完善市場機制,探索研究用戶參與的新能源就地>>>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nengyuan/jieneng/311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