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星售電網訊:“電價新政落地后,工商業用戶全部進入市場,今后需要服務的用戶或將成倍增加。”位于廣州市天河區的民營售電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但這一過程并不輕松,需要吃透政策,自身本領過硬,才能在變局中站穩腳跟。”
電價新政即國家發改委10月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深化燃煤發電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業內人士指出,《通知》雖然表面上定位于煤電價格改革,但本質上著眼于整個電力系統的機制建設,新一輪電改的再次鼓帆或從《通知》開始。
那么,《通知》出臺近兩月,電力市場有哪些顯著變化?
煤電市場化聯動啟動
《通知》提出了四項重點改革內容,有序放開全部煤電上網電價;擴大市場交易電價上下浮動范圍;推動工商業用戶都進市場,并同步取消目錄電價;保持居民、農業電價穩定。
上海電力大學能源電力科創中心常務副主任謝敬東指出,《通知》出臺背景旨在解決電力保供的嚴峻形勢,近可保障供應,遠則健全機制。“出臺背景雖顯苦澀,但對推進電力市場化改革而言,不失為一個契機。”
那么,《通知》發布至今的成效如何?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馮永晟認為,目前我國電改的現實是,雖然市場化進程已取得明顯進展,但電價傳導機制仍然不暢,特別是大部分終端電量仍適用目錄電價。相應地,電價波動的引導作用受限。“換言之,電價難以及時有效向社會有效傳遞一次能源價值、生態環保價值、電力安全價值的真實信號,破解的著手點就在于先讓電價動起來,《通知》給予了清晰思路。”
《通知》發布后,各地相繼出臺文件,明確全部燃煤發電電量通過市場交易在“基準價+上下浮動”范圍內形成上網電價。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表示,煤價和需求均有所下調,電力保供形式明顯緩解。中國能源研究會配售電研究中心副主任吳俊宏表示:“電價價格變化和燃料變化基本趨勢相同,意味著煤電開始市場化聯動,這對理順煤電關系意義重大。”
激活電力市場“春水”
長遠來看,電力市場機制正逐步完善。
馮永晟指出,目前電力市場建設不適應新型電力系統建設要求有兩個突出問題。“一是調峰、調頻等輔助服務成本僅在發電側內部分攤,輔助服務市場不健全;二是缺乏容量機制,容量充足性和容量靈活性保障均缺乏有效激勵。制約兩類機制建設的障礙恰在于電價傳導不暢,因此《通知》的出臺有利于兩類機制的構建。”
據了解,《通知》下發后,目前多地出臺的電力輔助服務市場新規中,輔助服務成本要逐步向用戶端疏導,輔助服務品種也在不斷更新調整。
一般工商業用戶全部入市帶來的變化同樣顯而易見。
吳俊宏指出,一般工商業入市壓縮了“雙軌制”帶來的不利影響,有利于減少現貨試點的阻力。“同時,代理購電用戶參加現貨市場,解決了長期困擾現貨市場的雙軌制‘痼疾’。”上述售電公司負責人表示,《通知》下發后的另一可喜變化在于信息公開不再是完全“黑箱”狀態,當前公布的部分數據是此前無法得知的,交易更公開、透明了。
優先發用計劃持續放開
改革猶如大象轉身,牽一發而動全身。業內專家認為,《通知》大刀闊斧的真改革阻力不小,還有很多“硬骨頭”要啃。
國家發改委2019年印發《關于全面放開經營性電力用戶發用電計劃的通知》,明確經營性用戶發用電計劃原則上全部放開。吳俊宏進一步指出:“《通知》下發為經營性電力用戶的發用電計劃放開注入了‘加速劑’。國家發改委發文優先鼓勵用戶與新能源發電企業直接交易,國網印發《省間電力現貨交易規則(試行)》,山東部分外來電入市,持續推進意義重大但難度不小。”
售電公司工作人員指出,“管住中間、放開兩頭”是深化電改關鍵。“如今‘兩頭’發電側和工商業用戶全部放開,市場轉軌、價格波動、交易風險讓各方承壓不小,但這是成熟電力市場的必經過程。如若收窄已放開的燃煤機組,市場化建設將局部倒退,關鍵還是健全配套設施。同時,要持續培育用戶市場化意識,引導其直接參與交易。”
謝敬東建議,加大價格浮動幅度也就意味著風險的加大,當務之急是改變一部規則先行、配套機制后上的做法,堅持市場建設和市場治理并重,在推進電力市場建設的同時,加快推動電力市場治理現代化建設。
推薦閱讀
北極星售電網訊:11月22日,國家電網有限公司按照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關于國家電網有限公司省間電力現貨交易規則的復函》(發改辦體改〔2021〕837號)要求,正式印發《>>>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電價新政出臺近兩月 電力市場有哪些顯著變化?成效如何?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nengyuan/fengneng/313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