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星碳管家網訊:碳中和戰略部署疊加平價時代機遇,光伏發電產業呈現新的發展趨勢。作為實現碳中和目標的可再生能源主力,光伏電力需要形成更穩定、明晰化的市場需求,以及更高效、可持續的供應能力。
在需求端,市場機制和產業政策對光伏電力需求的引導作用將不斷加強;在供給端,階段性規模錨定、電力系統技術推廣、全產業鏈清潔生產為光伏大規模、高比例、高質量供應提供重要保障。
碳中和目標對光伏發電產業發展發揮加速器的作用。一方面,在碳中和目標實現過程中,清潔能源對化石能源的替代是全球范圍內的長期確定趨勢,要求光伏電力保持合理市場需求增量,加速能源結構轉型;另一方面,碳中和目標具有緊迫性,要在一定時間內實現非化石能源占比提升目標與風光裝機目標,要求光伏發電產業增強對需求增量的快速響應能力。
為助力碳中和目標實現,光伏發電產業將依托市場機制和政策配置,加快形成更穩定、明晰化、良性增長的光伏消費市場需求;將通過規模錨定、標準重塑、技術創新,加快形成更高效、可持續的光伏供應保障能力。
01 碳中和目標驅動光伏市場需求增長
市場機制引導作用增強
碳中和戰略部署下,未來清潔能源發電項目收益的確定性將超過化石能源發電項目,碳定價等市場機制對光伏發電產業需求的引導作用將不斷加強。
過去制約光伏發電大規模擴張的主要因素是度電成本過高,與其他電源的競爭壓力較大。進入平價時代,光伏發電具有較強經濟性,電力消費企業“用得起”光伏電力。為實現碳中和目標、發揮光伏主力作用,下一步是提高光伏發電項目的相對可盈利性,促使需求方“更想用”光伏電力。
為此,市場機制對光伏發電產業需求的引導作用將加強。
一方面,通過增加清潔能源發電的綠色補償,讓市場主體使用清潔能源獲得額外收益。例如,碳交易市場機制使碳排放權成為有價值的商品,企業出售剩余碳排放配額可獲得收益,促使市場主體為減少碳排放使用清潔電力;綠色電力交易市場機制通過加價交易等方式體現光伏電力的環保價值,推動相關產業市場主體主動消費綠色電力。
另一方面,通過擠壓化石能源發電的利潤空間,讓市場主體使用化石能源的整體成本更貴。例如,碳稅帶來的成本上漲傳導到化石能源電力消費主體,迫使電力系統向低碳排放的可再生能源轉型。通過碳定價和綠電交易等機制,以市場化方式加大碳減排激勵和碳排放成本,調動市場主體消費光伏電力的積極性。
政策配置引導作用增強
碳中和背景下,產業政策重點方向從補貼引導供給向配額引導需求轉變,通過明確可再生能源消費責任,強化光伏發電需求增長確定性。
過去通過補貼政策支持推動光伏電力供給端的生產和研發,衍生非理性投資、消納困難等問題,光伏裝機需求也受補貼政策周期影響出現大幅波動。進入碳中和元年,戰略緊迫性需要加強目標導向,必須明確光伏發電產業助力實現碳中和目標的任務時限和完成進度,平抑需求周期波動;戰略可行性需要落實指標考核,必須明確各類、各地市場主體定期的光伏電力消費責任,保障需求持續增長。
因此,未來光伏發電產業將以配額政策引導需求為主。2021年5月,《國家發展改革委 國家能源局關于2021年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及有關事項的通知》發布,明確每年各省(區、市)非水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消納責任的承擔主體是各地電力消費企業,即產業政策的激勵和考核對象從發電側轉向消費側,通過消納責任人為創造、間接明確逐年可再生能源裝機需求。
可以預見的是,光伏發電產業政策將在碳中和戰略部署下強化目標導向,對需求方的指引將更加明晰,定期、按主體公布需求增量指標和需求完成進度將成為常態機制。
02 碳中和目標促使光伏供應能力提升
產業規模有序擴張碳中和目標為我國光伏裝機規模擴張提供“錨點”。為落實碳中和戰略,國家明確非化石能源占比提升目標、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指標等,一定程度上引導光伏項目建設環節合理安排階段性裝機增速、優化各環節產能配置。為實現“十四五”規劃提出的“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提高到20%”的目標,《中國光伏產業發展路線圖(2020年版)》預測,“十四五”時期,我國光伏年均新增裝機或將在70-90GW之間。
產業標準整體重塑
碳中和戰略強調了光伏電力需在產能擴張的基礎上提高清潔生產標準,實現擴大規模與提質增效并舉。
碳中和目標強化光伏發電產業全生命周期清潔生產理念。產業鏈上的每個環節都要實現碳中和,包括原材料生產環節、硅片制造環節、組件封裝環節、系統集成環節等。“十四五”初期,中國光伏行業協會、中國技術經濟協會分別發布《光伏企業綠色供應管理規制定》《光伏發電站建設碳中和通用規范》。可以預見的是,更嚴格、更高層級的清潔生產標準將是光伏發電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抓手。
為實現100%可再生能源發電,清潔能源驅動光伏制造全產業鏈趨勢將加強。在碳中和成為全球共識、各國減碳要求逐步明確的過程中,供應鏈去碳是企業競爭力重要體現。預期未來光伏發電企業會加強全產業鏈碳足跡控制,減少制造、運輸、儲存等過程的污染物排放,實現“零碳生產”。隨著光伏發電成本的持續降低,以光伏發電驅動光伏產品制造的“Solar for Solar”生產模式有望在實現碳中和過程中進一步推廣,光伏發電的應用場景不斷拓寬。
產業技術協同創新
碳中和目標帶來光伏大規模接入電網預期,不僅推動生產制造技術迭代,還將加快傳輸、存儲等技術的推廣和應用,產業鏈技術協同創新趨勢加強。
碳中和戰略下,可再生能源占比將大幅提升,現階段電力系統無法承受高比例光伏并網和接入,必須通過科技創新把光伏發電技術、儲能新技術、輸配電新技術和用能端新技術結合起來,提高電力系統消納能力。
可以預見的是,在推動碳中和進程的幾十年間,為實現各地可再生能源消納責任權重指標,以智能運維技術、直流輸電技術等為中心的電力系統調節技術的創新和應用將進一步加快,推動原有針對化石能源建立的電網結構快速調整。
推薦閱讀
北極星火力發電網訊:今年大秦線秋季檢修安排在十月份上中旬。從歷年大秦線發運情況來看,集中修期間,日均發運量保持在97-105萬噸之間,較正常情況下減少16%-22%。而今年七>>>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nengyuan/fengneng/311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