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穩步提升森林碳匯能力。科學開展國土綠化,實施增綠提質工程,提升全市森林碳匯總量。加強森林、濕地、山體、綠地等生態要素保護,減少生態碳匯損耗。大力開展城市園林綠化建設,持續推進屋頂、墻面、橋體等立體綠化,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建設濕地花城。(責任單位:市園林林業局)
(三)努力打造全國碳金融中心
1.持續推進和深化碳市場建設。繼續發揮碳市場的節能減排功能,推動將全市能耗范圍在5千至1萬噸標煤的企業、建筑、交通、大數據中心等非工業行業納入湖北省碳排放權交易范圍,充分利用市場機制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控制碳排放。(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
2.圍繞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結算系統創新金融市場發展。加快發展碳金融市場,引入碳市場研究機構、碳資產管理服務機構、第三方審核認證機構、碳金融產品創新與投資機構等進駐碳匯大廈。在健全政策框架和風險防控機制的基礎上,適當加快碳金融市場建設與產品服務創新。鼓勵數字技術與碳金融深度融合,利用大數據、區塊鏈、智能投資等先進技術在客戶篩查、投資決策、交易定價、投資/貸款后管理、信息披露、投資者教育等方面提供更多支持。(責任單位:市地方金融局,人民銀行武漢分行營管部)
3.打造以氣候投融資為核心的綠色金融體系。開發與碳排放權相關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開展氣候債券、氣候保險、氣候基金等金融創新,促進形成碳市場與銀行等傳統金融業的業務互動模式,增強碳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積極爭取國家氣候投融資試點,引導投融資向碳達峰、碳中和、適應氣候變化領域傾斜和聚集。(責任單位:市地方金融局、市生態環境局,人民銀行武漢分行營管部)
4.推進設立綠色金融線上綜合服務平臺。加快推進企業融資對接服務平臺(漢融通)升級改造,上線綠色金融服務板塊,實現集綠色信貸、綠色投資、綠色認證于一體的綠色金融綜合服務功能,實現優質產品和企業、優質企業和項目、優秀項目與資本的無縫對接。(責任單位:市地方金融局)
(四)充分營造全社會低碳新風尚
1.創建“3060”先鋒聯盟及產學研聯盟。鼓勵低碳示范企業、低碳志愿者組成全市“3060”先鋒聯盟,支持引導專家學者團隊、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全市“3060”產學研聯盟。充分利用我市科教優勢,加快高校科研院所低碳技術成果轉化,對碳捕獲與封存(CCS)、碳捕獲、利用與封存(CCUS)、綠氫以及二氧化碳的化學分解與利用等負排放技術規模化、產業化應用開展可行性研究,提前布局相關產業。(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科技局、市教育局)
2.打造綠色化、數字化的武漢“綠谷”。在中法武漢生態城、武漢長江新城等具有示范效應的區域打造武漢“綠谷”,吸引綠色低碳產品、項目、技術、投資和人才匯聚,依法提供相應的優惠政策。武漢“綠谷”基礎設施、電力、建筑、交通、生產、倉儲、貨物裝卸等要盡可能使用可再生能源電力,通過發展建筑屋頂的分布式光伏發電等為其提供可再生電力供應,努力把“綠谷”自身的碳排放降到最低限度,剩余碳排放通過碳市場購買本市的森林碳匯進行碳中和,最終實現“綠谷”凈零碳排放。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衛星遙感和移動網絡等數字化技術,為武漢“綠谷”的智能、高效、節約、低碳、循環提供數字技術支撐。(責任單位:各相關區人民政府,市發改委)
3.大力推進低碳產業示范園區創建。通過綠色升級、循環化改造、公共設施共建共享、能源梯級利用、資源循環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安全處置等方式打造示范產業園區。支持青山區創建新能源應用示范區,推進武鋼氫能煉鋼研究和應用,推進中韓(武漢)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建設清潔、新能源供應系統。支持中法武漢生態城創建新能源汽車低碳產業園區,以東風、嵐圖、小鵬等企業為龍頭,大力發展新能源車電池、配件產業。支持江夏區創建綠色建材制造低碳產業園區,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材料制造,建設裝配式建筑示范工程。(責任單位:各相關區人民政府,市發改委、市生態環境局、市經信局、市城建局)
4.著力推進近零碳、低碳試點示范建設。鼓勵企業低碳發展,形成一批有社會影響、有理論創新的示范企業,推動百威(武漢)啤酒有限公司2021年底前打造全國首個“碳中和”工廠。支持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高校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近零碳示范學校”,推動校園低碳轉型。推進政府、行政事業單位等公共機構辦公樓宇低碳化改造,創建一批低碳機關,力爭2022年底試點完成市生態環境局等2―3家單位辦公樓低碳化改造。將園博園、東湖風景區等具有影響力的景區打造成“碳中和”景區。推進東湖新城、百步亭等社區創建低碳社區或者近零碳社區。倡導居民踐行綠色生活,爭創“低碳家庭”。到2025年,各區分別建成1個近零碳試點園區、3個近零碳試點機關、5個近零碳試點社區、5家近零碳試點學校以及10家近零碳試點企業。(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經信局、市教育局、市機關事務局、市民政局、市城建局、市文旅局,武漢供電公司)
5.探索建立我市碳普惠機制。抓好全市碳普惠頂層設計,形成涵蓋企業減碳、公民綠色生活、大型活動“碳中和”、森林固碳增綠、增匯等方面,覆蓋千萬級人群、可持續的“碳普惠”機制。試點推廣以“武漢馬拉松”“武漢網球公開賽”等大型賽事和“國際汽車展”等知名展會為載體的大型活動“碳中和”行動,形成以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社會公眾廣泛參與的可持續自愿碳中和機制,形成我市“碳中和”名片。(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商務局、市體育局、市教育局、市文旅局、市園林林業局)
三、組織保障
(一)落實主體責任。由市發改委、市生態環境局牽頭籌備組建市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專班,辦公室設在市發改委,統籌總體謀劃、政策制定、定期調度、推進落實等工作。各區要加強對降碳及低碳產業發展工作的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強化督查督辦和考評,確保各項工作任務有布置、有督促、有落實。市直各相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建立常態化長效化工作機制,扎實做好本領域、本行業的低碳轉型發展工作。
(二)加大政策支持。各區、市直各相關部門要完善配套支持政策措施體系,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營造有利于綠色金融發展的政策環境,推動和引導金融機構積極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鼓勵和帶動社會資本參與碳達峰、碳中和相關領域的研究與技術開發,支持低碳產業發展。
推薦閱讀
北極星碳管家網訊:“雙碳”目標已被納入中國未來發展議程,在過去近一年的時間里,已取得了諸多成果。但目前,落實“雙碳”目標仍存在溝通交流不足等問題。基于此,中國環境>>>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湖北武漢:重點推動氫能示范應用 大力引進和培育制氫產業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nengyuan/fengneng/311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