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目前VR市場的發展前景可以看出來外表看好像VR發展很好,但是核心真做的好的其實基本沒有幾家。前不久一條消息引起了VR行業的關注,5月初Facebook宣布關閉電影工作室,這個工作室雖然不大,只有50名左右的員工,而且工作室鼓勵員工在Oculus內部尋找工作。但要知道該工作室曾經拍攝過《Dear Angelica》和《Henry》等虛擬現實短片并且屢屢得獎,這樣一個工作室的關閉給原本就看衰的VR行業又一次打擊。
也許大家已經聽到了不止一次唱衰VR行業的聲音,從2014年開始Facebook高價斥資20億美元收購VR創業公司Oculus,之后開始VR領域如雨后春筍一般四處滋生,甚至有了VR元年的說法,不過今年開始,整個行業遇冷甚至出現了凋敝的現象。
今年三月份,Oculus創始人勒基宣布下課,Facebook關閉了200家Oculus Rift線下體驗店,接近全美500家體驗店總數的40%。官方給出的回應是“季節性調整”,百思買工作人員稱,有些Oculus Rift體驗店甚至連續幾天都不會有一個消費者來體驗,所以關閉了也毫不稀奇。

盈利不足以回報投資
VR領域之所以能夠快速崛起,主要是因為行業內的幾單大宗收購和注資,引起了開發者、投資人和創業者的熱情,當時對于投資人來說投資是要有回報的,一旦這個行業不能夠滿足投資人期望的回報率或者盈利能力不足的時候,就會導致投資人一旦信心不足從而出現問題。
最近Brabant Development Agency發布了一項關于VR和AR領域的開發者利潤期望和實際經濟需求之間關系的調查報告。報告稱50%的VR/AR開發者們暗示他們將來會需要更多的經濟支持,稱他們還需要一輪投資,至少要100萬美元。為了提高投資的等級,公司必須有野心能在五年內盈利1000萬美元。然而受調的開發者其實只指望他們公司能盈利130萬美元。
經濟吸引力不足,大部分開發者找不到其他的理由來吸引投資者,這是整個行業面臨的問題。該公司走訪了613位開發者和VR/AR技術用戶許多問題,橫跨荷蘭,德國等等地方,包括預算、盈利預測、和經濟需求等不同方面,可能性不確定以及缺乏成功商業案例是真個行業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因此很難有更進一步的信心。

內容構成單一大企業缺乏動力
提起VR,大家首先想到的是VR頭盔或者眼鏡,但對于行業影響最大的還有內容,VR領域火爆之后相應的內容公司也越來越多,但VR除了影視之外還需要游戲來支撐,現有的內容并不多,甚至比較單一。
比如憤怒的小鳥、植物大戰僵尸等等這些游戲可以快速引爆手機行業,并且可以同時推向PC端,但VR領域則有很大不同,游戲而使用的是手機搭配虛擬頭盔,有些則是VR一體機,還有的是利用PC端組合,平臺和性能差別很大,很難保證有良好的統一性的體驗。
VR游戲的視覺效果和沉浸感要求極高。小公司很難像做手機游戲那樣去做VR游戲,而大公司往往動力不足,即便是索尼PSVR在自己的游戲主機上推廣內容也有很大限制,很多游戲廠商的熱情并不高漲,因此大作并不多,HTC也面臨同樣的問題。這些巨頭尚且如此,那些所謂的VR一體機和簡易VR(利用手機)平臺的內容就更少更分散了,對于谷歌Daydream平臺,開發者的熱情似乎也不太高漲。
無論是小公司還是開發者在看不到盈利的情況下很難有動力去開發游戲,視頻內容也是如此。

硬件體驗依然沒有突破
現在VR領域逐漸以一體機為主,因為手機+VR盒子的做法體驗感較差,嘗試一下還行,時間長了對于身體是一種煎熬,而且內容頁支持的不理想。包括Oculus Rift和PSVR在內的產品相對比較封閉,受限制太多而且價格非常昂貴,阻礙了普通消費者。因此一體VR成為突破口。
實際上一體式VR就是一臺移動終端,跟手機的理念區別不大,只不過將手機屏幕換成了VR眼鏡,但硬件受到了限制,所以不可能和Oculus Rift這些產品相提并論。
還有最嚴重的問題就是VR暈動癥也沒有能夠解決,通常也叫做VR眩暈。此前我們曾經詳細的給大家介紹過這個癥狀,每個人的情況不同,但大部分人會出現眩暈的情況,主要是身體和視覺體驗不匹配導致的身體不適,有很多人的反映比較嚴重,與設備的屏幕分辨率、同步率以及畫面幀數和操作設計都有關系,現在還沒有統一的標準,在加上癥狀沒有太好的解決辦法,所以也客觀上阻礙了VR行業的發展。

AR被看作未來出路
盡管很多VR公司轉投到AR領域,但實際上AR也不被分析機構看好,市場研究公司Crunchbase發布的報告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全球VR/AR的風險投資額只有2億美元,只有26家公司得到了投資,相比去年同期跌了八成左右,資本市場對于這個領域的關注就像是一整旋風,來得快走的也快。
不過AR相比完全沉浸式的VR還是有一些獨特的有點的,包括谷歌新一代眼鏡和微軟的Hololens,在很多領域有著自己獨到的作用,而且可以與現實結合是非常有優勢的,空間、距離不會被嚴格顯示,對于硬件的性能相對也寬容一些,不容易出現暈眩的情況。至少從硬件上看是具備了崛起的條件,但最大的問題就是內容還不夠豐富,但內容豐富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需要時間來檢驗,至少比VR更被人看好一點。
不過由于資深沉浸感不足,所以對于游戲、視頻這兩大親民領域的內容支持的不夠理想,所以包括微軟谷歌在內這些巨頭都將AR產品直接指向了專業領域,包括工業、醫療、教育、航天、探測、科研等等,而不僅僅是定位于民用和消費級市場。
直播和點播可以拯救VR么?
一個行業的沒落和興起原因往往都不是單一的,有些在熱門之前也曾經跌宕起伏,智能手機剛剛出現的時候也曾經被質疑過,但隨著技術成熟、產品的迭代變化,最終很有可能以一種形態被市場接受。
現在行業內包括智能家居已經開啟了新的一波自救,之前行業內被色情內容從此,但隨著大力整治,色情VR內容在國內已經被打擊的幾乎銷聲匿跡了,根據業內人士的說法,之前色情類VR內容曾經占據了活躍內容的60%以上。現在無論是明星演唱會、大型活動還是普通網劇都在逐漸增加。
2016年年底剛剛結束的王菲“幻樂一場”VR演唱會直播,在演唱會剛剛開始時,播放頁面顯示VR觀眾人數超過了600萬。
前不久中超比賽也在微鯨VR的參與下開啟了國內VR體育賽事的直播,為用戶提供了更豐富的內容。或許未來直播和點播視頻內容將會是VR領域繼續生存下去的一個很重要因素,但僅僅這一個因素還太單一,不足以讓消費市場完全認可。
前一段時間我一位在新西蘭留學的同學也說了,外觀看起來各種行業都在接觸VR但是其實真正的普及率并沒有太高,這也是很多中小去也做VR很難活下來的原因。
推薦閱讀
每次聽人說,VR總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你可能也會很想去試試看。不過可能因為不了解,或者覺得貴,也有可能只是因為你喜歡在別人面前玩,你始終沒能向VR踏出第一步。>>>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驚爆新聞 未來虛擬現實市場何去何從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n/vr/2039.html
1/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