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14年年關逼近,人們回過頭來反觀今年推出的所有移動和可穿戴設備,我不禁想知道為什么這些設備很多都沒有利用人的身體。
我們都知道人機融合將會在未來某個時刻到來;但是現在不妨猜測一下,也許人機融合將率先出現在消費類電子產品上。
我如此想并非空穴來風,今年涌現出來的幾款產品激發了我。
其中之一就是Thync,這是一款頭戴式設備,能夠使頭部的骨頭振動。頭骨振動產生電子波形或者超聲波形,來指示大腦內部的神經通道。當特定神經通道受到了刺激,就會引發用戶心理狀態或者能量水平上的一個轉換。
Thync從Khosla Ventures公司獲得了1300萬美元的資金。Thync公司表示其將于2015年推出其產品。
Interaxon公司開發的頭戴式設備Muse能夠檢測神經活動,所以用戶可以通過生理反饋實現更多的冥想狀態。
.jpg)
另一款可穿戴產品來自于Cicret公司。在過去的幾個月中,這款產品表現勢頭一直很強勁,獲得了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和興趣。該公司研發的智能手鐲包含一個很小的微型投影儀,可以在用戶的前臂上投射出一個屏幕或者用戶界面。用戶就可以使用這一投射出來的影像觸摸屏。
然而,很多人認為Cicret公司研發的智能手鐲完全就是胡鬧。但是人們對這款設備的興趣和關注則透露出樂觀信號。對于使人的身體成為科技產品之一部分這個主意,人們很喜歡就,而就該款智能手鐲而言,所使用的人體部位是皮膚。
就頭戴式設備Thync而言,為了能夠在沒有皮膚和骨頭幫助的情況下產生出神經信號,可能需要一些十分擾人的方法。但是再一次,頭戴式設備Thync使得用戶的頭部成為了該款設備的一個延伸部分。
工程師也應該喜歡這個主意。由于人們設法把更多的技術塞進更小的空間,新科技產品中的空間不足問題開始日益凸顯,而把這些科技產品中的某些核心功能從科技產品中卸載下來,植入到人體的某些部位,對于解決這一問題而言可謂是一個錦囊妙計。
科技產品目前的處境是,在科技設備有限的物理空間之內,科技設備的特色和功能的整體表現通常完全受到了限制。
如果頭戴式設備Thync以及Cicret公司研發的智能手鐲為此提供了例證的話,我們在不遠的將來也許會看到更多的智能產品將以前所未有的創新形式來利用人的身體,把人體作為智能產品的一個天然延伸,從而實現人機融合。
展望2015年,為了克服科技產品空間瓶頸,將科技產品的某些核心技術植入人體,確實是一個不錯的點子。相信這一技術會獲得人們的親睞,從而鼓勵科技公司在這一方面投入更多的研究,助推可穿戴設備真正的飛躍。
推薦閱讀
未來的可穿戴產品將為新型的材料、傳感器和設備所定義。可穿戴技術將會突飛猛進,即將出現的一系列未來技術將使得當前的智能手表像那些老到掉牙的舊式手機那么過時。 >>>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2015市場展望:可穿戴行業的人機結合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n/qita/377.html
1/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