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消息,智能可穿戴設備曾經被視為繼智能手機后的又一大新興領域,它曾經引發的全新生活方式熱潮也被無數風投及廠商無限憧憬過。然而,經過了2015年的輝煌后,來到2016年的智能可穿戴行業,似乎正在以難以挽回的態勢急速跌入谷底,產品銷量下滑、關注度不復存在,冰點之勢逐步形成。
12月8日,Fitbit確認收購智能手環品牌Pebble,此次收購耗資4000萬美金,內容涉及到Pebble智能可穿戴設備的操作系統、獨立App、固件開發,以及各項其它知識產權。

Pebble智能手環
Pebble的被收購并不意外,雖然它曾經創造了智能手表上線1小時籌資100萬美元的眾籌神話,但在整體大環境不盡如人意的情況下,Pebble的發展陷入困境,不僅欠下了巨額債務,新品眾籌也被取消,籌到的資金將原路退回給用戶。
但即便是收購了Pebble,Fitbit的日子也沒有好到哪去。從Fitbit近期的報告來看,其1090萬的注冊用戶中,活躍用戶僅為670萬,下降幅度之大,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然而,Pebble的隕落并不是智能可穿戴設備領域首次遭遇到的重大打擊。早在去年年底,同為可穿戴設備巨頭的Jawbone宣布裁員15%,且關閉了位于美國紐約的辦公室。貴為“可穿戴設備鼻祖”的Jawbone,竟也不得不放棄曾經另其聲名鵲起的智能手環業務,不難看出市場的變化莫測。

Nike Fuelband SE
在Jawbone之前,另一個激流勇退的例子則來自于Nike。早在2012年,Nike就試水可穿戴設備領域,推出了Fuelband健身手環。但到了2014年,Nike卻毫不猶豫的放棄了這一塊業務。當時還有業內人士表示志不在此的Nike缺乏耐心等待市場的完全成長,但回頭來看,Nike當時的壯士扼腕之舉無疑是具有先見之明的。
從各大機構的統計數據來分析,智能可穿戴設備也早已不復當年之勇,滑落態勢極為明顯,而其中又以智能手環品類為最。IDC公布的報告稱,2016年第一季度,智能手環尚占據智能可穿戴設備中的一半市場份額,然而到了第二季度,智能手環的品類已經沒有具體的統計數字了。IDC甚至給出了預測稱,2020年,智能手環在可穿戴市場中的份額將下降至28.5%。這并不是危言聳聽,對于去年還趨之若鶩的諸多智能硬件廠商來說,這個冬天來得實在是快了一點。
智能手環的悲劇恰好折射出整個智能可穿戴設備領域的通病:用戶粘性不足,產品迭代緩慢。從用戶的角度分析,有意愿佩戴智能手環的無外乎三類人:
1、熱愛運動的人。佩戴智能手環,可以更加精準的掌握自身的運動量,進而指導自身進行更加科學的運動。在沒有智能手環之前,每個運動者都會用某種方法進行估算估算,誤差會相對比較大,有了智能手環之后,運動者可以以智能手環上顯示的數字作為標準,將自己的主觀感覺和智能手環的數值進行比對。外設最大的意義不是告訴運動者實際運動了多少,而是告訴運動者你自己的感覺和實際的數字之間有多大差異。但問題在于,經過一段時間之后,自己的主觀感覺和數值上的誤差已經極為接近,在熟練判斷自身的運動量后,智能手環就變得可有可無了。
2、不經常運動的人,希望通過智能手環督促自身定時定量進行運動。而稍有生活經驗的人都知道,一時沖動辦健身卡卻最終虎頭蛇尾的例子簡直不能再多了,想靠一個手環徹底扭轉局面,最終悲劇的一定是手環。這不是手環出了問題,問題的根源在于惰性。
3、第三類人則是喜歡追求新奇,潮流的科技愛好者,他們并不在乎運動的多少,只要是最新鮮的產品,總會躍躍欲試一往直前。但科技產品的換代速度卻又不斷加速從未停歇,這就導致剛剛購入智能手環的新新人類見到智能手表不可自拔,于是前浪就死在沙灘上了。
智能手環的不具備粘性,功能單一,使其很容易被其他電子產品所替代。盡管廠商們著力在外觀上下大力氣變革,往時尚感上靠攏,但實用性的缺失卻不是顏值所能彌補的,靠沖動型的消費不可能長久。所謂的運動、心率、睡眠監測,只是給用戶呈現了監測的數值,卻沒有提供數值背后深層次的建議和方法,這就讓可穿戴設備徹底失去了存在的價值。雖然各個產品都已智能手環自居,但這里的智能并沒有做到真正的智能化。
于是,謀求轉型就是智能手環廠商的無奈之舉。最為簡單的方法就是從智能手環發展到智能手表,也就是俗稱的迭代。如同MP3取代了CD機,智能手機取代了呼機手機商務通一樣,智能手表取代智能手環的大勢是不可逆轉的。當蘋果都宣布進軍智能手表領域的時候,智能手環的所能存活的時間就正式開啟了倒計時。
但并不是說所有的智能手環廠商都已成為昨日黃花,起碼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還是有幾家廠商活得還算滋潤,而這中間的絕大多數,都來自于中國。為什么傳統觀念里最具創新性的歐美廠商逐漸沒落,而中國廠商卻呈現異軍突起的架勢?

小米手環2
因小米手環而聲名鵲起的華米科技,算是智能可穿戴領域的一個成功者。近期,面對Pebble的賤賣,華米科技CEO黃汪也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黃汪認為,歐美智能硬件公司因為遠離中國這個供應鏈、制造中心,因此研發效率低下,成本控制能力差。小米手環用5元人民幣搞定的電池,到了Fitbit那里變成了1.5美元。無論開模具還是試產,遠在硅谷的創業公司大佬根本不知道深圳的工廠和供應商那里發生了什么。
但中國智能硬件廠商也有自身的問題,比如缺乏創意和產品定義能力,大部分設計能力都來自于抄襲歐美同類產品。深圳有大量的硬件團隊,靠實現國外產品80%的功能,加僅需國外產品20%的定價來嘗試,無往不利。可如果沒得抄呢?喬布斯離去后我們明顯感覺到,智能手機的革新速度已經明顯放緩。在智能可穿戴上同樣引領潮流的歐美廠商相繼垮掉,對于中國團隊來說,其實并不算是什么好消息。
所以,如果想在智能硬件領域闖出一片天,團隊應該盡量離供應鏈和制造中心近一點兒,招募扎實靠譜的硬件團隊,告別抄襲,深度挖掘消費者的需求,這才是成功的根本。
不管怎樣,在消費電子更新速度愈發加速的這個時間點上,智能手環已經被智能手表逼上了絕路,但逐漸繼承了運動功能的智能手機,會不會是智能手表的下一個攔路虎,誰也說不好。但好處是,正是因為這樣的前赴后繼,才讓智能可穿戴設備更令人期待,未來會衍生出什么形態的全新產品,又會有怎樣不同的玩法誕生,這才是最奇妙的。
推薦閱讀
全球智能穿戴設備市場正在呈現萎靡狀態,雖然前兩年這個市場被不少分析師認為是一片藍海,但現實卻給各位廠商上了生動一課,IDC發布第三季度全球智能穿戴設備有關銷售數據>>>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n/qita/1801.html
1/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