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攝像頭無疑已經成為手機拍照發展方向的一條新路,假如說在蘋果iPhone 7 Plus之前只是Android陣營亂點科技樹的嘗試,那么在7Plus之后便意味著雙攝技術已經成熟,接下來會更多地出現在手機背部。他們有的平行放置黑白/彩色搭配,有的一主一輔提供大光圈拍攝,而有的則像iPhone 7 Plus那樣提供了不同焦段,但畫質真得比單攝像頭要強嗎?
目前雙攝像頭主要分為三種,
第一種:彩色鏡頭+黑白鏡頭組合成像:
雙攝提升畫質原理示意(圖片引自allincamera)
拍照時兩顆攝像頭同時工作,一個負責拍攝彩色畫面,另一個拍攝黑白畫面。由于黑白鏡頭取消了分色濾鏡,所以進光量更多,細節也就更加清晰,再通過軟件把黑白畫面的細節強化進彩色照片,最終成為一張畫質更棒、細節更清晰的照片。畫質更強是此類雙攝手機的宣傳重點,代表機型有榮耀8等。
第二種:模擬大光圈拍照效果
模擬大光圈拍攝效果(圖片引自notey)
專業相機搭配大光圈鏡頭可以拍攝出漂亮的背景虛化效果,使得被攝主體從背景中被剝離出來,觀看者注意力能全部集中在主體上,尤為適合拍攝微距、人像。但在手機上做到大光圈十分不容易,因為手機還要保證輕薄,所以只能通過軟件后期實現。
兩顆鏡頭由于存在一定距離,所以在拍攝時看到的圖像不完全相同,就像我們的雙眼,而通過計算“像差”可以大致判斷畫面中誰是被拍攝的物體,然后再將背景涂抹掉就實現了背景虛化效果,用好了能接近大光圈鏡頭,但部分場景存在缺陷,例如:
模擬大光圈發揮不穩定
拍攝仙人掌、自行車車條等有尖銳邊緣或是輪廓復雜的物體,可以輕松讓此功能露出馬腳,效果假的絕對不敢發朋友圈。上圖單反真實拍攝的仙人掌尖刺,由近到遠逐漸模糊,而手機拍攝的照片則把左側尖刺末端誤認為是背景而涂抹掉了,就算是iPhone 7 Plus也有此現象,但蘋果聰明地稱其為“人像模式”,人像拍攝時人物邊緣是很規則的,不易露出破綻。
第三種:兩顆攝像頭不同焦段
iPhone 7 Plus攝像頭分別為等效28mm和56mm
大家熟知最先玩兒這個的是今年初的LG G5,現在蘋果7Plus也用上了。一顆是手機常見的28mm焦段,另一顆是56mm焦段,其中56mm非常接近50mm人像黃金焦段,而“人像模式”下也是強制56mm鏡頭成像,另一顆負責輔助識別主體和背景。
上面三種雙攝手機,黑白/彩色雙鏡頭搭配最受歡迎,廠商在宣傳中也會突出體現在畫質上的提升,照理說它應該在動態范圍、畫面細節表現上優于目前的單攝手機,所以我做了對比。
對比選了四部手機,分別是iPhone 7、OPPO R9s、榮耀8和小米5s Plus,前兩個是單攝后兩個是雙攝,兩個雙攝手機都是黑白/彩色雙鏡頭的組合方式,樣張對比:
單攝/雙攝并未有明顯差距
解析力雙攝并未占優
放大細節表現相近,虛化單攝大光圈效果更好
幾張白天樣張中都可以發現其實無論是動態范圍還是細節表現,雙攝手機似乎并未占到什么優勢,甚至部分還弱于單攝像頭的iPhone 7。那么雙攝手機宣傳的“更多進光量”,在夜晚表現到底怎樣:
單攝+大光圈組合出現優勢
雙攝夜景樣張并未超過單攝手機
可以看到,其實夜晚樣張中反倒是兩部單攝手機有更好表現,原因是iPhone 7、R9s分別使用了f/1.8、f/1.7大光圈鏡頭,進光量更大,畫面亮度更高,其中,樹葉樣張中iPhone 7表現出了驚人的畫面亮度,遠超其他三部手機,秘密就是光學防抖。
當光線極暗時,有光學防抖的手機就可以通過更慢的快門速度讓更多的光線進入,但快門越慢越容易手抖拍虛,不能無限放慢,但具備光學防抖的iPhone 7在這這樣的場景中可以非常自信地將快門速度降低至1/4秒,畫面仍然不虛。另一方面,同樣具備防抖的R9s(R9s為EIS電子防抖,R9s Plus為EIS電子防抖+OIS光學防抖)則是另一種策略,畫面偏暗但噪點更少,可以對比它與iPhone 7天空部分的放大圖,天空非常純凈。
所以總結來說,目前的雙攝手機在功能上確實可以刺激消費者嘗鮮的欲望,一定程度上也“跨越”物理極限,另辟蹊徑地實現了大光圈背景虛化效果。但又不得不承認它似乎比我們想象中的樣子又欠些火候,或許我更加期待雙攝手機幾年后的樣子,而現階段或許還是蘋果、三星這樣提升光圈、加入防抖的保守提升更符合我的口味。
推薦閱讀
隨著消費升級,消費者對高端互聯網電視產品的需求與日俱增。得益于海信近年來的中高端戰略,海信電視在此輪的競爭中再次領跑市場。2016年11月16日,“看好&rd>>>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n/dianshi/1762.html
1/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