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支付”并非靠借錢生息獲利,而是靠數據獲利。獲利的本錢,也不是金融,而是商務本身。
不久前,中信銀行信用卡中心召開“2013互聯網合作分享交流會”,由于飛機晚點6個小時,錯過了會議。索性把原打算交流的研究心得,結合新內容,一在這里向中信銀行信用卡中心匯報,二是在更大范圍與同行分享。
這次會議的議題反映了銀行業當前主要關切的問題。議題一是“移動支付新形勢下,中國企業怎么玩”,議題二是“傳統互聯網企業與銀行互相滲透的未來發展之路”。這也正是信用卡發展面對的主要問題。
中國發展信用卡面臨十分特殊的形勢,上一代實體信用卡還沒有普及,下一代虛擬信用卡又呼嘯而來,移動信用卡夾在中間,銀行何去何從,處在十字路口選擇關頭。我試圖從互聯網的視角來解析這個問題。
第一幕:實體信用卡的發展
——從規模驅動到范圍驅動
中國第一張信用卡是1985年由中國銀行在珠海發行。信用卡業務真正成規模發展,還是2003年到2013年這十年的事情。我把這十年稱為是實體信用卡發展階段。其中2009年,2011年分別是它的兩個坎。2009年起,國有大行后來居上,五大行規模占比到六成以上;迫使股份制銀行轉向差異化經營。2011年,信用卡互聯網支付規模不斷擴大,網上支付成為信用卡發展最主要驅動因素。我根據驅動因素的不同,把實體信用卡發展階段,分為前后兩段。
信用卡最初進中國的時候,并不被人們看好。偌大一個中國,工業化已經發展出完備的體系,但信用卡卻寥寥無幾。這同美國形成鮮明反差。人們普遍認為喜歡儲蓄的中國人,天生就不適合信用卡。2002年,花旗銀行找到馬蔚華,希望進行信用卡合作,主要看中的是招商行的發卡能力。誰能讓信用卡在中國盡快形成規模,誰就是當時解決信用卡問題的關鍵。馬蔚華在“一卡通”業務取得經驗的基礎上,開始了中國信用卡的拓荒之旅。
中信銀行也是信用卡起步較早的銀行,2003年年底正式發卡,就確立了“建立世界級信用卡中心”的戰略目標。到2005年10月,中信銀行信用卡發卡量突破100萬張;2006年12月,發卡三年實現盈虧平衡,是中國以最短的時間和最少的資本投入實現盈利的信用卡中心。先行者的成功,帶動了銀行的信用卡熱。截至2007年底,全國累計發卡量(含貸記卡和準貸記卡)已超過8750萬張,發卡機構翻了兩番。
這一時期信用卡發展的突出特點是規模驅動。以招商行為例,截至2009年6月末,“一卡通”累計發卡5172萬張,卡均存款為8670元人民幣;信用卡累計發卡2885萬張,居于中國信用卡市場的領導地位,并入選哈佛大學MBA教學案例。
然而,要論規模驅動,股份制商業銀行除了占有先行優勢外,并無特別優勢。 2009年以后,一當五大行醒來,開始發力信用卡。規模化的優勢馬上就轉到了國有大行手中。從2009年到2011年,國有五大行累計發行信用卡達15497萬張,比全國股份制商業銀行的8531萬張,幾乎高了近一倍。象中信銀行信用卡發到1000-1500萬張,已不再顯山露水。
形勢把股份制商業銀行從規模經濟,逼向范圍經濟,紛紛轉向差異化經營。2009年后,這些銀行信用卡經營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從規模化經營,轉向了精細化經營。
股份制商業銀行通過差異化和創新尋求新長點,差異化的客戶經營和創新型卡產品成為各家維持競爭優勢的主要手段。信用卡行業從“發卡圈地”追求規模擴張的時期,步入了追求效益的“精耕細作”時期。
招行在2009年、中信在2010年相繼提出“二次轉型”的戰略目標,提出要從以獲取新客戶為主要模式,轉向以滿足客戶需求,提升客戶體驗,提升客戶忠誠度為導向的模式轉變。內部管理從粗放式管理向以客戶為中心的集約式管理轉變。
這就是我國信用卡業務與互聯網結合前夕的總體形勢和背景。用一句話概括其特點,是在補工業化的課。中國工業化還沒有完成,信息革命又迎面而來。互聯網的沖擊,打亂了信用卡按部就班的發展,開始進入跨越式發展的快車道。
第二幕:互聯網金融
——從技術沖擊到業務沖擊
互聯網對信用卡業務的沖擊,最初只是表現在技術和局部業務層面。相對后面談到的二級跳、三級跳,還只是毛毛雨。但就算毛毛雨,已對信用卡業務產生了深刻影響。
2011年是互聯網支付迅猛發展的一年。對于中國信用卡產業來說,驅動發展的因素,開始在實體經濟內部傳統的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之外,增加了信息生產力的因素。2011年,中國網民總數達到5.13億,國內互聯網支付用戶規模達到1.67億,占到網民總體的三分之一。值得注意的是,1.67億這個數字超過了當年末我國信用卡累計激活量1.52億張。這是一個轉折點。從此,互聯網成為信用卡發展的主要驅動力量。之所以還稱為實體信用卡發展階段,是因為這種驅動主要來自技術,還有待深入到業務內部核心(例如金融脫媒)。
1、支付電子化成勢,信用卡鳥槍換炮
在2011這一年,一個突出事件,是支付寶等推出了快捷支付業務。這是信用卡搭上互聯網快車的標志。信用卡作為支付節點的作用,還沒有被銀行普遍重視。但電子商務企業已清清楚楚看到,3.46億沒有使用網上支付的網民,是被銀行信用卡中心看漏的大魚。用101家非金機構涌入這個領域,其中有49有互聯網支付業務,57家有預付卡發行與受理業務,31家有銀行卡收單業務。2011年非金融支付機構(以下簡稱“非金機構”)清算業務占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1.2%,以非機構為主推動的電子支付登上了歷史舞臺。信用卡的技術基礎,發生了一場鳥槍換炮的革命。正如招商銀行信用卡中心總經理劉加隆所指出,“銀行業本身具有IT屬性,信息技術之于銀行業如同空氣一樣,須臾不可或缺”,技術發展,在改變銀行的生存環境。中國建設銀行信用卡中心的段超良也認為,互聯網的去地域化為信用卡集約化、專業化運營創造了條件。
2、互聯網進入小微貸,增強信用卡業務
互聯網對信用卡第二個影響深遠的沖擊,來自小微貸領域。如果說,互聯網在電子支付中,只表現為一種技術力量,只是作用在工具層面,那么當互聯網滲入小微貸時,標志著它開始進入到銀行核心業務層發揮作用。互聯網對信用卡業務帶來的變化,從用變到體變,影響又深了一層。
推薦閱讀
在線支付業呼吁國內清算市場開放的呼聲仍在持續。業界認為,適當開放國內清算市場,會讓這一市場與其他市場一樣形成競爭態勢。如果這一愿景能夠實現,第三方支付企業將在國內市場實現真正的落地,而不是“移動的線上>>>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網絡時代中國信用卡的四幕劇:靠數據獲利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zifu/20130327/264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