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際上移動支付的發展情況看,運營商完全可以單獨建立自身的TSM平臺,并借助龐大的客戶資源與完備的通信網絡,來占據移動支付的主導地位。以日本的NTT DoCoMo公司為例,該公司搭建了一個比TSM更具壟斷性的發卡平臺,并且只允許其授權的銀行通過該平臺發卡,同時該公司入股商業銀行和信用卡公司,已在日本移動支付產業中處于壟斷地位。
然而,國內電信運營商卻沒有這樣幸運。在行業壁壘森嚴、金融牌照管控嚴厲的現狀下,跨界經營幾不可能。
當時,電信運營商系和金融系在“誰來管理和組織賬戶”、“誰的最終品牌服務于終端用戶”等問題上爭執不下。對商業銀行和銀聯來說,支付業務是起家之本,不容他人覬覦。而運營商則挾龐大客戶群和完善的通信網絡,也意圖在支付產業上分一杯羹。
爭奪首先體現在近場支付的通信標準上。
此前,移動曾積極推動以2.4G作為標準移動支付業務,這引起了銀聯的警覺,銀聯擔心若2.4G成為主流技術,移動的支付業務規模將大為增加,從而威脅到銀聯在線下消費體系的主導權。
于是銀聯用2.4G技術尚不成熟為理由,游說各方采用13.56MHz標準。在2010年8月央行支付結算司主辦的手機支付標準座談會上,銀聯移動支付部有關負責人就曾表示2.4G標準是私有協議、不通用、不安全。
復盤中國移動標準的失敗,主觀上的封閉是首要原因。中國移動當時與2.4G設備廠商簽署了排他協議,不許廠商給另外兩家運營商供貨,同時也不對運營商之外的行業開放。
這導致2.4G硬件設備價格因無法形成規模而居高不下,13.56MHz的硬件價格卻因出貨量增加而穩步下降。
中國移動的做法也得罪了另外兩家電信運營商,每當涉及標準討論時,中國移動屢次陷入“孤軍作戰”的境地,最后不得不讓步于銀聯主推的13.56MHz標準。
在2012年12月,央行最終確定采用銀聯主導的13.56MHz作為近場支付的通信標準。
技術標準只是主導權之爭的一個縮影,在是否允許運營商建立自有賬戶這個問題上,也曾存在激烈分歧:運營商們希望通過自有賬戶來服務客戶,但這種想法遭到了金融系的強烈反對。
在2011年10月央行組織的手機支付討論會上,金融系代表提出了介質和支付賬戶是否應該存在相互排斥的問題。他們心存疑慮地指出,如果運營商作為管道的同時又擁有賬戶,將形成壟斷優勢,阻礙產業發展。他們在會上提出了阻止運營商成立支付公司的動議。
妥協的結果是,央行同意電信運營商建立自己的支付組織,但同時強調,要進行一定限制避免其產生壟斷。至此,電信運營商得以通過移動支付業,在金融領域分得一杯羹,其未來是否會止步于此,則尚難定論。
移動和銀聯合作達成之前,整個產業就在這樣進退拉鋸之中緩慢發展。
銀行的抉擇
如果說銀聯做移動支付依仗TSM平臺,運營商靠SIM卡的話,商業銀行則擁有天然的資金來源,是產業鏈中不能缺少的一方。
中國銀行副行長王永利對記者表示,移動支付是中國銀行“智慧銀行”戰略重要的組成部分,已被列入2013年業務重點發展領域,“所有金融機構都會高度關注移動金融的發展”。
招商銀行在移動支付領域頗為進取。繼2012年9月與HTC合作推出國內首款符合移動支付國家標準的NFC手機后,其又在2012年12月與聯通聯合推出了信用卡手機支付產品,并希望借此復制十年前靠電子銀行和信用卡業務在零售銀行上取得的成功。
每次技術創新都會沖擊現有格局,并為后來者提供趕超機會,中小銀行將移動支付看成是趕超大銀行的機遇。
民生銀行內部曾流傳這樣一句話,“民生銀行是野狗,見到什么都要猛撲過去”,他們不愿錯過任何趕超機會。為推廣手機銀行,民生銀行為每個新用戶提供40元話費充值卡。手機銀行上線六個月內,用戶數額就超過了100萬。
民生銀行因此獲得的好處是:其手機銀行每日交易筆數已超越柜臺,渠道代替效應初現,經營觸角被極大延伸,通過遠程自助支付來替代傳統銀行柜面的趨勢正在形成。
觀察各家銀行在移動支付上的作為,一個現象值得注意,即在遠程支付和近場支付的發展策略上,大小銀行之間產生了一定的差異。
華夏銀行電子銀行部市場營銷室經理曹新民說,華夏銀行的發展戰略是以遠程支付為基礎,統籌兼顧近場支付。這在中小銀行中頗具代表性。
然而大銀行對近場支付卻不“感冒”,他們更想發力于以手機銀行為代表的遠程支付。目前,工行和建行的手機銀行用戶均已經突破了7000萬。
差異背后的考慮不難理解。運營商系與金融系在移動近場支付上的合作,是將金融IC卡加載至運營商的SIM卡中。在這個過程中,中小銀行可借助運營商的網點和營銷能力進行發卡,達到擴展市場份額的目的,所以重視程度高。而大銀行網點眾多,無需借用運營商的渠道,所以并不積極。
大銀行對近場支付的冷淡,也與金融IC卡的推廣有關。金融IC卡具有非接支付功能,將卡片在讀卡器前一晃,同樣可完成非接觸式消費。另外,金融IC卡存儲空間大,可加載的應用數目要大大超過SIM卡。
大銀行在金融IC卡發力早,業務已初具規模。以工行為例,截至2011年末,已發行具有非接功能的芯片卡逾400萬張,2011年消費額達177億元。
央行要求全國性商業銀行從2013年1月1日起均要發行金融IC卡,到2015年時要完成對磁條卡的取代。截至2012年上半年,全國已累計發行金融IC卡4500多萬張,較2011年底增長2070萬張,增幅達85%,占新增發卡量的15%左右。
問題是,既然金融IC卡刷卡也很方便,用戶為什么一定要刷手機呢?退一步說,即使沒有金融IC卡,在刷磁條卡已經非常方便的今天,用戶刷手機的需求從何而來?
商業價值爭議
拉卡拉總裁孫陶然說,近場支付的NFC技術其實已經在公交一卡通等方面廣泛應用。實際上就是把卡放到手機里,可以看成是一個零錢的錢包,但并不會成為一種取代性的支付方式。
目前,央行規定用戶單次圈存不能超過1000元,移動近場支付仍聚焦于小額、快速支付,更適合在商超、便利店等場景應用,尚無法取代遠程支付在大額支付領域上的優勢。但因與用戶的日常生活更為貼近,未來的交易頻次未必遜于遠程支付,商業前景仍不可小覷。
市場研究公司IDC的報告顯示,2017年全球移動支付的金額將突破1萬億美元。在這1萬億美元的支付金額中,有66%來自網上購物等遠程支付方式,而NFC近場支付將成為占比緊隨其后的移動支付方式,預計這個比例將達到25%。根據ABI的預測,全球NFC移動支付市場規模有望從2012年的40億美元上漲到2017年的1910億美元。
推薦閱讀
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副司長周金黃13日說,目前我國網絡支付總體安全,但潛在問題不容忽視。 在由中國支付清算協會主辦的首屆全國“網絡支付安全宣傳周”啟動儀式上,周金黃介紹說,目前我國網絡支付規模達2.21億人>>>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移動支付新競局:巨頭的“聯姻”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zifu/20130313/262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