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支付為人們帶來巨大的便利,但它的安全性也一直飽受關注,病毒木馬、釣魚網站的肆虐使得很多人對于網絡支付心存顧慮。在日前召開的“互聯網 新金融——網絡支付安全學術研討會”上,多位專家針對網絡支付安全問題獻計獻策。
網絡支付風險
涉及金融穩定
網上支付用戶的快速增長令人瞠目,截至去年12月,我國使用網上支付的用戶規模達到2.21億,使用率提升至39.1%。與2011年相比,用戶增長5389萬,增長率為32.3%。隨著網上支付從新潮事物到進入億萬普通用戶的生活,網上支付的風險管理也成為一個影響億萬用戶的話題。
目前,騰訊Q幣已經能夠購買各種日用百貨,Facebook幣儼然有成為“第二美元”的苗頭。公開數據顯示,2011年美國虛擬貨幣交易額已經達到20億美元,甚至超過了一些國家的交易規模。謝平表示,“互聯網用戶憑借虛擬貨幣換取某種商品,商家則通過虛擬貨幣換取用戶數據,在這個過程中虛擬貨幣已經完美地實現了法定貨幣的功能,法定貨幣則被排除在外,央行自然也不會統計到這類交易行為”。
謝平警示,網絡支付和網上商店的存在和迅速發展,其中的風險可涉及物價穩定、金融穩定、支付安全,尤其是網絡支付具有匿名特征,這給國內金融監管當局帶來了挑戰。
防風險不能犧牲
效率和客戶體驗
網絡支付具有互聯網和金融的雙重特征,風險管理策略跟傳統線下支付有所不同。傳統線下的支付風險管理特點是高進入門檻和日常監控,需要支付介質、面對面交易,所需成本較高,但最可信。而網絡支付是無支付介質的,不可能面對面交易,而且準入門檻較低,在風險管理方面更強調基于行為特征的風險實時監控與風險識別。
巴曙松在演講中表示,“傳統金融機構通過增加交易成本來減少風險損失,這同時也降低了交易成功率。在網絡支付的風控中,效率與安全的平衡至關重要,風險控制不能以犧牲效率和客戶體驗為代價。如果犧牲效率換來安全,產業鏈上的收入無法覆蓋成本,企業和服務很快就會在競爭中被淘汰”。
巴曙松建議,參照國際慣例建立一個能充分保障消費者權益的風險承擔機制;同時希望政府能夠建立一套打擊相關網絡犯罪的有力機制。
應建立保障消費者
風險承擔機制
網絡支付發展多年,第三方支付企業、IT安全廠商投入巨大,從技術角度講在安全上已經能夠有所保證。江朝陽表示,網絡支付帶來的各種安全威脅,最主要矛盾在于互聯網環境本身的復雜性、信息安全保護的不足。如果去掉釣魚木馬、信息泄露和第三方欺詐等帶來的資損,純粹由于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安全問題而造成的損失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從全球范圍的網上支付欺詐率看,中國網上支付的欺詐率為0.01%,遠低于國際1%-2%的平均水平。
江朝陽呼吁,應建立一個能充分保障消費者權益的風險承擔機制,切實保護消費者的資金安全。據他介紹,支付寶從2005年開始就自行研發了一套支付寶賬戶及交易的智能風險實時監控系統。有效地識別賬戶風險,及時提醒用戶防范。同時在發生風險情況時,能及時報警及對可疑行為做出處理,為用戶賬戶提供7×24小時保護。在國內,支付寶對用戶推出了余額賠付和快捷賠付服務。如萬一用戶由于賬戶被盜等受到資金損失,支付寶會對用戶進行賠付。
推薦閱讀
3月4日消息,中國普天歷時兩個半月按時交付中國移動TD-LTE擴大規模試驗網設備,確保天津、廈門大規模TD-LTE的建站、開通和優化工作全面啟動。目前,隨著天津紅橋區LTE試驗網站點開通測試的完成,標志著普天承建的天津>>>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zifu/20130304/261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