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外界解讀為“無卡的信用卡” 由銀行提供資金來源。
業內分析
進入2013年,電商巨頭阿里巴巴在金融領域動作頻頻。上周,阿里金融推出的一項“信用支付”業務引起極大爭議,被外界解讀為“無卡的信用卡”,未來甚至有可能消滅信用卡。有預測認為,阿里金融將成為阿里巴巴集團IPO的最大亮點。
不過,阿里巴巴相關人士昨日對記者說,該業務有別于個人消費貸款,更不是所謂的虛擬信用卡,而是一種信用支付,目前只在湖南和浙江兩地進行試點,也僅限于用戶在無線端支付,信貸資金來源出自合作銀行。對于外界爭議,預計阿里巴巴相關負責人計劃在本周就此事進行進一步解釋說明。
支付寶將對用戶授信
阿里巴巴即將推出的信用支付業務,被認為是個具有轉折意義的產品。據介紹,支付寶將根據用戶交易數據進行授信,信用額度可用于在淘寶等購物支付,用戶需要在還款日之前進行還款,最長可獲得38天免息期。支付寶將向已簽約的商戶每筆信用支付交易收取服務費,費率與信用卡大體一致:淘寶為1%;天貓為1%,目前優惠期為0.8%。
目前阿里金融已開始對相關數據進行收集和分析,主要包括注冊時間長短、網上消費不良記錄、實名認證、買家信用等級等核心指標,并根據用戶的資質分成不同的層級,并決定最后的授信額度,最低為200元,最高可達5000元,相當于一張普通信用卡的透支額度。預計4月份將在湖南、浙江率先上線。
不約而同的是,2011年,招行行長馬蔚華也提出未來幾年內“消滅信用卡”的口號,并不是真正消滅信用卡這種支付方式,而是把信用卡和手機合一。阿里巴巴該支付業務則更向前推行一步,瞄準當前風頭正熱的無線支付領域。
阿里金融公關負責人王彤說:“這和信用卡沒關系,只是我們針對淘寶買家推出的一款消費信貸產品。”不過記者發現,這種消費信貸又不同于普通的個人消費信貸。一般來說,消費金融公司需要對每筆消費申請進行審核后發放消費貸款,年限相對較長,且資金較大,而阿里金融提供的信用支付并不需要每次審核,更像是一種信用卡功能,比如信用卡的透支額度根據客戶的信用記錄確定,授信額度、手續費和免息期與信用卡高度雷同。
阿里巴巴該業務與傳統信用卡業務的另一大不同之處在于無實體卡,目前僅限于無線端使用。“未來也會重點在無線端使用,暫無在PC端投入的計劃。”他說。
從數據看,2011年中國移動支付市場交易規模達480億元,預計到2013年將突破2000億元。而在以80后、90后為主體的年青一代消費方式變革的帶動下,這個市場代表著未來的商業機會。
信用支付資金來自銀行
最受外界關注的是,阿里巴巴開展信用支付的資金來源是哪里呢?作為非金融機構,支付寶不具備吸儲的可能 ,其沉淀資金使用也受到央行限制,阿里巴巴旗下的阿里金融最多只能通過其小額貸款公司來放貸,但要向每個客戶提供借款合同,這與小額快捷方便的移動支付相背離。
記者了解到,其資金來源并非以上三種,而是采取和銀行合作的方式,阿里巴巴提供個人信用數據,銀行提供資金來源,但阿里巴巴沒有透露具體是哪家銀行。另外,就該創新業務方式是否獲得監管部門的批準,相關人士說:“肯定獲得了許可,不然誰會冒這么大風險?做成了是有利于公眾的事情,出了問題是自己倒霉的事情。”
對傳統金融業
尚不構成威脅
阿里巴巴董事長馬云曾表示, 阿里金融并非要推翻傳統機構,而是要搖一搖,讓他們的樓更堅固。 他說:“阿里會重建一個金融信用體系,在這個金融體系里面,我們不需要抵押,我們需要信用;我們不需要關系,我們需要信用。” 在外界看來,淘寶和支付寶的所有消費技術數據,無論任何一個人在淘寶和支付寶的交易信息及個人信息都有明確記錄,這才是現在所有線下銀行最垂涎欲滴的肥肉。
盡管手握龐大客戶數據,但阿里巴巴的金融業務目前仍只是銀行業的一個補充,還很難突破。由于不能吸儲,阿里金融在控制壞賬率上要求會非常高,而這又反過來影響其放貸規模。
電子商務觀察員魯振旺說,銀聯零售商戶交易費用一般一兩個點,大部分還是被銀行拿走了,銀行有多大的動力支持支付寶革命?想打破銀聯壟斷還是很困難。
推薦閱讀
網絡支付為人們帶來巨大的便利,但它的安全性也一直飽受關注,病毒木馬、釣魚網站的肆虐使得很多人對于網絡支付心存顧慮。在日前召開的“互聯網 新金融網絡支付安全學術研討會”上,多位專家針對網絡支付安全問題獻計>>>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zifu/20130304/261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