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銀聯案”基本定局
近日,世界貿易組織(WTO)網站發布新聞稿顯示,“WTO爭端解決機制(DSB)審議通過了‘中國-部分影響電子支付服務的措施’一案的專家組報告,中國沒有針對報告進行應訴或上訴。”
“這一事件基本告一段落,但預計WTO的裁定短期內對銀聯不會產生很大影響。”一位業內資深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國內清算轉接開放的可能性并不大。
重在國內人民幣清算開放
本報記者昨日從多方渠道了解到,中國已基本不會向WTO提出上訴。此前,商務部相關負責人公開表示,專家組報告駁回了美方部分主張,支持了中方有序開放支付服務市場的觀點,中方對專家組上述裁決表示歡迎;但同時,專家組認定涉案的電子支付服務屬于中方加入世貿組織時承諾開放的“所有支付和匯劃服務”,而中方對服務歸類的裁決持保留意見,認為應在今后的案件中進一步澄清這一體制性問題。
中國銀聯相關人士昨天則對本報記者回應,對于“WTO銀聯案”,以商務部發布信息為準。
公開信息顯示,中國現在有30天的時間對如何達到世界貿易組織7月16日裁決的要求作出說明。
事實上,這份中美電子支付領域的訴訟是銀聯國際擴張,以及VISA和萬事達進入國內市場之間的一場利益博弈。近年來,銀聯海外業務的迅猛發展讓VISA頗有“微詞”,目前銀聯已經建成全球最大的借記卡網絡和全球主要ATM網絡,在信用卡網絡上與其他國際卡組織的距離不斷拉近。
值得注意的是,WTO專家組報告雖然駁回了美方關于銀聯市場地位指控,但裁定銀聯清算交易部分存在壟斷;認為要求發卡行必須發行銀聯卡,要求所有終端設備必須受理銀聯卡,以及要求收單行必須受理銀聯卡,報告認為這與《服務貿易總協定》不一致,中國營造了有利于銀聯的競爭條件,沒有給予其他電子支付供應商以國民待遇,違反了中國的承諾。
上述業內資深人士表示,根據WTO相關規定,放棄上訴意味著接受裁決,則未來中國有義務將電子支付市場逐步對外開放。
“VISA實際上最關心的是國內人民幣清算的開放,”一位國際卡組織相關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簡單說,如果央行開放人民幣清算,則VISA和萬事達可以直接發行單標識人民幣卡,也不需要再通過銀聯網絡來轉接,并可以在超過40%的銀行卡滲透率中分得手續費的‘一杯羹’。”
央行最新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度,全國人均銀行卡消費金額為3618.73元,剔除房地產、汽車銷售及批發類交易,銀行卡消費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到42.7%;而在2006年,這一銀行卡滲透率大約在10%。
國內支付產業“松綁”先行?
對于中國銀聯來說,國內第三方支付公司帶來的沖擊已經不算小了。
“如果商務部不上訴,對外開放應該會是一個逐步的過程,”一家第三方支付公司相關負責人昨天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但實際上,從國內情況看,監管部門的監管和約束正在加大。”
比如,在央行發布的《銀行卡收單業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中,明確“收單機構為特約商戶提供人民幣銀行卡收單服務,涉及到跨法人交易轉接和資金清算的,應通過中國人民銀行批準的合法銀行卡清算組織進行。收單機構和外包服務機構不得從事或變相從事銀行卡跨法人交易轉接服務。”
這在多位第三方支付公司人士看來,實際上是“較為隱晦地強調了銀聯的壟斷地位”。第三方支付公司相關負責人就說,長期來看,電子支付領域需要對外開放,但國內應該率先逐步放開,鼓勵支付公司開發新技術和新方案。
“尤其在人民幣國際化的大背景下,中國支付行業的逐步開放會是大勢所趨,而第三方支付公司將是行業變局中非常重要的推動力量。”上述支付行業資深人士如是說。
推薦閱讀
常在市場漂,高管也挨刀。繼銀行和保險公司高管之后,券商高管們也套上緊箍咒了。 日前,中國證監會就修訂《證券公司治理準則(試行)》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其中明確,高管績效薪酬的40%以上應當實施延期支付,期限不>>>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WTO銀聯案”告一段落 中國放棄上訴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zifu/20120905/83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