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算、融資雙線切入 第三方支付蠶食銀行地盤
章文貢
不管商業銀行是否愿意,第三方支付企業的崛起,事實上已在一定程度上與銀行的傳統業務構成了競爭關系。從最初的互聯網支付入手,到此后的POS收單,第三方支付企業的客戶群、業務類型,與銀行的重疊范圍日益增加。
但硬幣的另一面卻是,第三方支付企業切走銀行傳統業務蛋糕的同時,也在與銀行開展合作。憑借商業銀行龐大的客戶資源,以及支付企業在信息技術等方面的優勢,二者共同做大了互聯網支付的蛋糕。
貸、匯產品線
早在今年4月中旬,第三方支付企業——快錢的新品牌發布會上,農行派專人到會祝賀,農行還與快錢展開了全面合作。而在今年5月,另一家支付企業——拉卡拉則演繹出一則遭到工行封殺的傳言。
這兩件事由此成為第三方支付企業與商業銀行之間微妙關系的最佳注腳。
在回應封殺事件時,拉卡拉董事長孫陶然堅決否認。“不存在‘封殺’這種說法。跨行還款業務流程復雜,涉及面廣。前幾天由于系統升級原因導致部分工行卡不能正常使用,問題出現后我們多方努力已經解決了問題。”
疑似遭封殺事件告一段落,但這件事也將第三方支付企業與商業銀行之間微妙的關系引向前臺。從業務形態上看,現有的101家第三方支付公司已經從結算、融資兩條業務線上介入銀行業傳統的陣地。
一般而言,存、貸、匯是商業銀行的基本業務,而結算在某種程度上應屬“匯”之列。截至目前,第三方支付企業已逐漸滲透至“匯”和“貸”兩個環節。
在第三方支付公司出現以前,結算一直是商業銀行的自留地。以工行為例,該行去年結算、清算及現金管理業務收入達254億元,其中結算收入占相當大比重。
一位國有大行支行行長表示,在一些縣域支行,結算業務占非息收入相當大比重,有的甚至是最重要的一塊非息收入。
這位支行行長口中的結算業務不但包括傳統的存取款,同樣也包括網銀支付等新興的支付形態。但隨著第三方支付的興起,銀行的這塊自留地來了新的競爭者。
在央行頒發的支付許可證中涉及到結算業務的牌照包括收單業務、固定電話支付、移動電話支付、互聯網支付等,從事這些業務,均涉及到一定的結算費用。
更進一步,第三方支付公司進入“貸”領域的苗頭也已逐步顯現,其中以快錢最為典型。
今年4月,快錢宣布進入B2B領域,提出為企業提供專業高效的流動資金管理解決方案。快錢的打算是,利用信息技術,為提高企業資金流動效率提供綜合性解決方案,加速企業資金流動,從而間接幫助企業解決融資難問題。
“通俗來講,我們想做的事情就是多快好省地幫企業搬錢。”快錢首席執行官關國光解釋稱,即加快企業的資金流轉效率,能夠真正做到一塊錢當兩塊錢用。
在此次之前,第三方支付公司主要從事B2C業務,即滿足解決個人客戶的結算需求。快錢進入B2B領域,盡管并不直接提供信貸,但提高資金效率也意味著幫助企業緩解對資金的需求。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已經進入“融資”的領域。
養虎為患?
第三方支付企業日益強大,有銀行人士開始擔心,銀行與第三方支付企業合作是否可能是“養虎為患”。
原因在于,第三方支付企業做大,并擁有廣泛的客戶群體之后,不但與銀行業務重疊,并且有可能進一步翻牌成為一家大型的零售銀行。事實上,業內此前就曾廣泛討論過阿里巴巴設立銀行的可能性。
在此前不久的一次論壇上,華夏銀行信用卡中心風險管理部副總經理李紅朝也曾分析,銀行目前在互聯網支付潮流中處于被動,未來有兩方面擔憂,一是銀行的定價話語權,二是支付系統的安全性。
一方面,銀行憂心忡忡;另一方面第三方支付企業的負責人卻普遍認為,支付企業與銀行之間的合作范圍要遠遠大于競爭,從某種程度上看,支付企業與銀行甚至還是利益共同體。
孫陶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第三方支付企業所針對的客戶,以及所提供的服務,很大程度上是銀行的一些死角。銀行不愿意做,或者做起來性價比不劃算的業務,恰恰是第三方支付企業的主流業務。
在孫陶然看來,支付企業、銀行二者根本利益一致,即讓用戶更多的使用銀行卡,增加使用頻次。因為用戶用的是銀行的卡,支付企業規模越大,也意味著銀行的收益越來越高。
而關國光同樣不認為快錢的定位會與銀行之間產生競爭。“快錢的戰略定位跟商業銀行是一個合作的上下游的關系。我們解決不了中小企業和小微企業直接的信貸問題,因為我們并不貸款。”
關國光認為,企業資金流轉效率對其資金需求影響很大。換句話說,如果資金效率提高,包括流動資金在內的資金需求會下降。他認為,快錢是和銀行合作,提供更加完整的資金流動解決方案。
競合交織
艾瑞咨詢研究報告稱,在整體上,第三方支付體系與傳統金融服務體系,在主營業務、利潤來源、主要服務對象和提供的服務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兩個體系在發展意識、業務重點和利益訴求等多個方面并不存在沖突。
總的來看,隨著第三方支付企業的日益強大,銀行與支付企業的關系將日益復雜,二者既有合作也有競爭。具體來看,在互聯網支付領域二者合作大于競爭;而在收單業務領域,則是面對面的正面碰撞。
在支付企業獲得POS收單牌照前,主要是商業銀行在布放POS機。一些大型商業銀行內部,還專門設立收單業務部門。但隨著POS收單牌照下發給第三方支付企業,第三方支付企業的POS機也開始大規模地在商戶中布放,由此,銀行與支付企業之間將面臨短兵相接。
長遠來看,第三方支付企業的進入,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尚需時間評估。但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卻是大好事,因為競爭者的引入,不但豐富了產品的種類,同時也降低了價格。
未來究竟態勢如何,正如招行信用卡中心策略發展部副總經理王曉剛在一次論壇上所分析的,未來誰能做到理解客戶需求、完善安全機制,誰就是贏家,而這贏家不一定是銀行,可能是第三方支付,也可能是其他組織。
拉卡拉董事長孫陶然:第三方支付行業三五年內將大變局
聶偉柱
2012年5月26日,將是人民銀行發放第三方支付牌照一周年的日子。截至目前,全國已有101家支付企業相繼獲得了人民銀行頒發的支付業務許可,交易規模也保持了持續高速攀升態勢。但與此同時,第三方支付行業畢竟處于起步階段,諸多問題有待厘清。
推薦閱讀
在企業獲貸困難的情況下,歷時兩年多,央行力主推行的電子商業匯票似乎遭遇“滑鐵盧”。 日前,央行發布的2012年第一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顯示,截至第一季度末,電子商業匯票的出票、承兌、貼現業務筆數沒有上升>>>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zifu/20120525/63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