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手中的購物卡是你自己去買的嗎?顯然很多人會搖頭。不管這張卡名頭是單位福利、公務消費還是商務往來,它在免去你消費時找零錢的煩惱,或者被你隨手轉贈他人的時候,背后已經有一個日漸龐大的產業在維護這張卡的價值,那就是預付卡行業。
普通持卡用戶在乎的或許只是卡上的金額有多少、可以到哪里消費以及有效期多長這些問題,至于這張卡是誰發售的卻鮮有人關心。實際上,除了商戶這個制卡售卡的大戶之外,主張通用型預付卡(一卡多用)產品的第三方預付卡公司也是預付卡行業中不可忽視的角色。
有人說這是個老行業,因為十年前就有玩家涉足;又有人說這是個新興行業,在獲得官方牌照之后開始從半遮掩的狀態走向前臺。無論如何,對于剛剛登堂入室的他們來說,這是一個新的開始。
預付卡沉浮
在百度百科“預付卡”詞條中是這樣描述第三方預付卡公司的,在中國它仍算是“一個新興行業”,但“暴利行業,發卡量動輒數億、數十億元,毛利率在10%以上”的闡釋便緊隨其后。
先從流行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勞保券”說起。作為單位福利的一種形式,勞保券讓采購人員省去采購福利用品的環節,使用者可以憑其到指定商店換取自己需要的商品。后來,隨著商超遍地開花,超市購物券等支付形式也開始滲透到“單位福利”中去。
接受記者訪談的業內人士回憶,大約是在1995年后,“券”這一形式開始演變為“卡”,特別在超市購物這一領域轉變最為明顯。與此前的勞保券、購物券相比,消費者不必一次性使用完卡中的金額。多次購物的方便性成為購物卡迅速風靡的原因之一。
而對于商超來說,通過購物卡的銷售,可以迅速回籠資金以加速現金流運轉。與此同時,餐飲、美容美發等行業的商家自行發售在自己商戶內消費的預付卡開始風行。
然而,類似美發美容店老板“跑路”導致購買預付卡客戶消費無門等事件屢見不鮮,讓消費者對預付卡這種消費形式又愛又恨;更為嚴重的是,在中國這個事事講人情的社會里,購物卡也被冠以助長公款消費等腐敗風氣的罪名。
國務院糾風辦公室1998年12月11日以下達《緊急通知》形式規定,“禁止印刷、發售、購買和使用各種代幣購物卡”。2001年1月19日,國務院糾風辦、國家計委和中國人民銀行三部委聯合正式下發《關于嚴禁發放使用各種代幣券、卡的通知》,再次重申禁令,并要求已經發放購物卡的單位必須在2001年2月28日前妥善處理。
一味禁止似乎扼殺了預付卡在“減少現鈔使用、便利公眾支付、擴大消費等發揮的積極作用”,作為客觀存在且順應貨幣電子化趨勢的支付產品,在單用途商業預付卡領域,主管的商務部最后松開了口子,于2011年8月1日發布《關于貫徹落實規范商業預付卡管理意見的通知》,監管的名義實則承認預付卡的合法性。
但是,預付卡不僅僅等同于購物卡。比如你在一家理發店或者美容店辦理的會員充值卡、加油站的加油卡,甚至購買的話費充值卡,凡是先付費后消費的卡片,都是預付卡的范疇。不過,這些卡片只能在特定單個商戶當中消費(即單用途商業預付卡),并不能實現一卡多用的功能。
于是,通用型預付卡的需求誕生了,第三方預付卡公司應運而生。在中國人民銀行(下簡稱央行)對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的定義中,第三方預付卡公司與其他公司一并納入監管。
根據2010年人民銀行對特定非金融機構的登記核實報告顯示,全國發行預付卡的非金融機構達243家。從去年至今央行公布的共計三批企業名單中,第三方支付市場“持證上崗”的企業累計達到101家,在這101家獲牌企業中,獲得預付卡發行與受理的企業就有48家,占據半壁江山。
與單用途商業預付卡頗為坎坷的成長路徑相似,主張通用型預付卡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在20世紀末開始出現。業內名氣最大的資和信成立于1999年,目前華南區知名的深圳市壹卡會科技服務有限公司則成立于2006年6月。
通用型預付卡公司都會祭出“通用”的好處,即一卡多用,只要是該發卡公司的合作商戶,持卡客戶都可以用預付卡實現消費結算。然而在百度百科“預付卡”詞條中是這樣描述第三方預付卡公司的,在中國它仍算是“一個新興行業”,但“暴利行業,發卡量動輒數億、數十億元,毛利率在10%以上”的闡釋便緊隨其后。
第三方預付卡令人最為擔憂的莫過于其售卡沉淀資金安全性問題,與網絡支付公司如等在一開始遭遇沉淀資金挪作他用的疑問。但這一擔憂也在央行于去年始以頒發“第三方支付牌照”并繼而下發《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等文件的形式被一舉掃清。昔日頗有些遮掩和神秘的第三方預付卡企業因“獲牌”而暴露在陽光下,開始發力市場份額。
至此,不論是何種形式的預付卡,開始一場正當的市場爭奪戰。艾瑞咨詢報告顯示2010年底商業預付卡規模達965億,年增長超40%.
既然通用型是趨勢,這一期我們側重描述第三方預付卡公司的商業模式。
生意的門檻
在備付金有央行的強政監管、預付卡消費“殘值”又被強行貼上“永久有效”標簽、制卡售卡服務費因競爭激烈而多數免費的情況下,商戶傭金、備付金利息成了第三方預付卡公司主要的收入來源,預付卡公司們陷入商戶和用戶的圈地大戰。
如果是單用途預付卡這一產品,假設某超市自行發售的購物卡實際上是持卡用戶在其商戶進行的閉環消費。而通用型預付卡的出現,發卡方也就是第三方預付卡公司實際上承擔的是整合多家商戶的職能,使其成為商戶平臺,并在商戶與購卡客戶之間完成資金流轉的中介作用,用業內人士的話說,這是一門“對接需求”的生意。
這門生意的門檻并不低。中國人民銀行公布《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支付服務的,注冊資本最低為1億元人民幣;擬在省級范圍內從事支付業務的,注冊資本最低要3000萬元人民幣。此外,預付卡公司的發卡系統還需經過銀行卡監測中心的認證。
在商戶資源開發的同時,預付卡公司還需要搭建一套“受卡環境”。目前大型的第三方預付卡公司都選擇自建預付卡受理系統,在商戶鋪設POS機。而對于中小型預付卡公司來說,受卡系統動輒上千萬的投入可能是初期難以承受的成本,因此他們一般選擇與銀聯合作,借用銀聯的POS機網絡實現刷卡。
業內人士向南都創富志記者還原一整個支付流程。如果是與銀聯合作的方式,那么,預付卡的持卡用戶每一次刷卡,將由銀聯一方從第三方預付卡公司的備付金賬戶中按銀聯自己的手續費收入比例、預付卡公司的傭金比例以及商戶所得在三者中進行資金的分配,一般為第二天到賬(業內稱“T+1”)。選擇與銀聯合作雖然要與之分享傭金收入,但業內人士透露,好處在于有了銀聯背書,預付卡公司在拓展商戶的時候不需要先期向商戶繳納一定數額的“押金”,只需將預付卡公司法定的備付金賬號與銀聯系統對接即可。
而在第三方預付卡公司自建受卡系統的環境里,預付卡公司一般先期向商戶繳納一筆雙方約定的押金,比如給到餐飲行業商戶的備付金一般要5萬-10萬元。在此基礎上,隨著持卡用戶在商戶不斷消費,預付卡公司要不斷填補押金“水位”,并按約定的結算期從商戶一端收取傭金。
對預付卡公司而言,這門“對接需求”的生意不可或缺的兩個職能不外乎是商戶資源開發以及預付卡銷售。
目前,各大預付卡企業都是以商場、超市、購物中心等大規模的商戶為主要合作對象,以此來促進預付卡的銷售和推廣。預付卡企業的產品基本都是代幣功能的購物卡,購買預付卡的客戶95%以上為企業,主要用于解決員工福利、公務消費、商務禮品的各方面的需求。這些企業集中在政府部門、大型國有企業、金融企業和效益較好的私營企業等。而個人消費用戶在預付卡企業的客戶比例中占據非常小的份額。
商業預付卡盡管體現出多商戶通用性和代幣功能等特征,但是由于產品的同質化,客戶構成的單一性,為了吸引企業購買預付卡,大部分預付卡企業往往只能以提高購卡返點、免服務費等形式展開赤膊競爭。據業內人士透露,像資和信采取的3%的購卡手續費和15元每張的制卡費在南方市場卻行不通,“單用途購物卡特別是超市的購物卡在南方已經發展得很好,那時候就沒有手續費制卡費的說法,等到第三方預付卡公司開始涉足預付卡市場,這一塊收費也自然做不起來了�!�
這也意味著,對于多數第三方預付卡公司來說,在備付金有央行的強政監管、預付卡消費“殘值”又被強行貼上“永久有效”標簽(去年5月,由人民銀行、監察部、預防腐敗局等七部門聯合發出的《關于規范商業預付卡管理的意見》規定,為防止發卡人無償占有卡內殘值,記名商業預付卡不設有效期,不記名商業預付卡有效期不得少于3年)、制卡售卡服務費因競爭激烈而多數免費的情況下,商戶傭金、備付金利息成了第三方預付卡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這一現實也決定了第三方預付卡公司未來在用戶和發卡金額的規模上將迎來一場血腥的爭奪。
大戲的序幕
預付卡公司剛甩掉暴利的名頭,卻又退回生存求活的階段。特別對于“活下去意味著一切”的中小型預付卡公司來說,它們只能在市場罅隙中尋找空間。
更讓第三方預付卡公司頭疼的問題是,作為集合商戶資源的平臺,“帶來客流和消費”的賣點并不能有效說服所有的商戶,尤其是選址頗具地標性質的大型百貨公司,或者是商城。在深圳市場,就有預付卡從業人員跟記者舉例說,天虹百貨、萬象城到目前仍未與第三方預付卡公司進行合作。
“他們不需要你給帶客流,也不需要給打折�!毕彝庵羰�,大型百貨公司或者商城紛紛發售自己的預付卡產品以建立本身的會員系統,他們不希望既有或潛在的會員消費被預付卡支持的其他商戶分流。
站在第三方預付卡公司的角度,商戶選擇上也頗為頭疼。類似于超市、加油站等合作商戶,對方給到的傭金并不多,與之聯手只是在培養客戶規模上有所助益,屬于“賠本賺吆喝”的買賣。資和信的做法似乎正驗證這一判斷。資和信注冊成立北京資和信百貨商場有限公司,以自家店面的方式來消化部分售卡金額。
這樣一來,預付卡公司剛甩掉暴利的名頭,卻又退回生存求活的階段。特別對于“活下去意味著一切”中小型預付卡公司來說,他們只能在市場罅隙中尋找空間。如在餐飲、休閑服務、美容美發等行業,商戶眾多、傭金費率高,無異于“藍海”,傭金費率也較高。新課題是,預付卡公司需要對持卡用戶進行一定的消費引導。
然而,購卡客戶單一、95%的購卡者為企業買主的事實,使得預付卡對最終持卡用戶的掌控始終是霧里看花。由于持卡用戶并不具備對預付卡公司的選擇權,即便預付卡公司通過卡面信息鼓勵和引導持卡用戶進行網上注冊,并引導其前往有優惠的商戶消費,也注定這很可能只是一錘子買賣。
更迫在眉睫的威脅其實在于外部。在網絡支付領域積累了龐大個人用戶資源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在獲頒的央行牌照中亦包括“預付卡”準許業務(如支付寶、快錢),如果他們開始發行預付卡,現在持單一支付業務牌照的預付卡公司又會面臨怎么樣的結局?
預付卡爭奪這大戲,才剛拉開序幕而已。
推薦閱讀
【搜狐IT消息】北京時間3月15日消息,據科技博客Venturebeat報道,PayPal將于明天發布信用卡讀卡器,與Square展開直接競爭。Venturebeat的報道稱,從目前得到的消息看,這款產品與Square的勢均力敵。 先前彭博社援引>>>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zifu/20120322/43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