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31日,全球首款全金屬機身智能手機在中國上海正式出貨,它就是瓦戈(上海)科技有限公司潛心研發5年的ivargo卓躍系列手機。

事有湊巧,1月27日,紅米note3全金屬機身宣傳被打臉。據曝光,它宣傳的是全金屬機身,實則背蓋的上下兩端為塑料材質,后進行的金屬噴漆。這種工藝也是目前包括華為在內的一流廠商們的實際操作方法,甚至包括被大家吐槽的iPhone6后面的白條。
那么,為什么明明技術達不到,而小米等眾多手機廠商卻偏偏對“全金屬機身”如此癡迷呢?
據小編了解,其實智能手機的材質,無論是金屬、玻璃、還是塑料,它們本身沒有設計優先級,不過無論選擇哪種材質,比如全金屬機身,廠商和用戶在享受它的長板的同時就必須接受它的短板。
讓各廠商癡迷的自然是全金屬機身的長板:不像塑料容易老化變色,不像玻璃不耐摔,金屬導熱更利于手機散發內部熱量,甚至有效延長電子元件的壽命等等。因此“全金屬機身”在如今手機領域整體創新乏力的大環境下,就成了眾多手機廠商吸引眼球的“稻草”.

讓各大手機廠商頭疼的正是全金屬機身的短板,它不僅極大地影響通訊信號、導航信號,而且成本上升,對工藝有更高要求……所以他們還不敢冒然做全金屬機身--在全金屬機身的前提下保證天線信號強度實在找不到技術突破點。
道理很簡單,金屬對于電磁波的吸收很強,而Wi-Fi、2G、3G、4G等信號,它們都是微波,微波的波長都很短,衍射能力弱。微波射入金屬材料時產生了吸收衰減,而信號被屏蔽的實質是導體的熱損耗。
對此,ivargo卓躍的硅谷技術大牛和來自BAT的技術骨干不信邪,5年來經過無數次測試,最后采用調諧開關和可變電容,極大地提升了天線性能;同時,支持雙天線自適應切換技術,最大化減少人手對天線的影響和提升用戶使用效果。如今,測試結果表明,全金屬機身的ivargo卓躍的信號強度還好于傳統所謂三段式設計的塑料+金屬的模式!

除了信號難題之外,金屬機身的成本比塑料機身高也是必須面臨的事實。畢竟金屬后殼的成型需要經歷沖壓,CNC切割等工序,而且全金屬機身生產涉及到整個金屬加工生產產業鏈,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難度可想而知。
設計上,全金屬機身追求的就是高冷的科技感,只有設計追求極致才能彰顯質感,所以瓦戈科技的工程師為上天線找到了完美開縫位置--順著頂部弧度開縫,大大提升了整機美觀度。
在智能手機同質化嚴重的今天,任何一點點技術突破都是對行業的極大鼓舞。即使研發全金屬機身困難重重,ivargo卓躍也從未放棄過讓ivargo客戶擁有一臺更加“纖薄,科技,質感,優美”的、具有冷冰冰科技感的高逼格手機的追求。
相信不久的將來,更多的廠家會以此為努力方向,推出自己真正的全金屬手機。
推薦閱讀
隨著無人機在大量日常生活中被廣泛運用,如何進一步實現自治系統的升級,減少人為干預機制,更好地發揮無人機的機器人屬性成為新的研究熱點。不過,盡管無人機自治是機>>>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中國創造全球首款全金屬機身手機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zhibo/299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