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進步、社會整體生活水平的提高,公益活動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中,而越來越多的普通人也開始加入并參與到公益事業中來。為了降低參與門檻,目前的公益活動正從傳統的企業型公益、事業型公益向平民公益轉移。因此,以百度聯盟推出的“公益一小時”活動為代表的“微公益”,已成為當下一種被廣泛使用的公益形式。
自2011年始,“微公益”廣受關注。比如著名調查記者王克勤推出的“大愛清塵”活動、百度聯手公益大使鄧飛開展的“免費午餐·公益一小時”活動、上海公益事業發展基金會舉行的“一個雞蛋的暴走”微公益募款項目等。這些林林總總的微公益項目,已經使普通人成為公益主體,也正因為民間公益人士依托網絡工具,激發了普通公民的慈善熱情,展現了積少成多的巨大力量。
微公益活動的成績如何?以今年的“公益一小時為愛送平安”活動為例,百度官方給出的數字令人吃驚——短短一小時內,超過58萬網友參與活動,捐出近220萬元,捐出總保額58.6億,為近3萬孩子提供了健康保障,覆蓋雅安地震震中蘆山縣全縣兒童。而本次活動,也打破了“公益一小時”曾經創下的一小時捐助120萬的記錄。
“微公益”之所以取得良好成績,源于百度將“簡單可依賴”的企業哲學引入到了公益行動中,讓公眾參與公益事業的門檻更低。如在“公益一小時”中,網民無論在PC還是移動端均可直接搜索“公益一小時”參與,一兩分鐘即可送出祝福、為愛加分;而在渠道推廣上,公益廣告不僅出現在了百度首頁、貼吧、知道等各個站內頻道,還出現在了新浪、搜狐等知名媒體網站、60萬家聯盟伙伴的網站上,以及1萬個主流APP應用中。微公益改變了以往只有社會名流和慈善機構才能作為公益主體、普通人只能袖手旁觀的狀況。
中國扶貧基金會的一位負責人對記者表示,百度一小時給公益界帶來了一種全新的啟示:新的互聯網技術,正在催生出公益2.0。所謂的公益2.0(微公益),主要較傳統公益行動更加便于參與、形式更加多樣化、過程也更加透明、更容易引發社會化共鳴與監督。
另外一位公益組織負責人卞學忠認為,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及自媒體的快速發展,已經影響到了公益項目的設計創新。作為公益機構,可以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技術。更好地符合現在人的需求,使得公益項目也與時俱進。
除了效率、架構設計與功能增強外,被眾多公益人士提及的另外一個詞就是公益活動的“透明化”。他們認為,“百度公益一小時”給公益活動帶來的另一個重要啟示,就是讓公益活動的監管更加透明和實時,不僅提升公益活動的效率,更增強了寶貴的信任,而這,恰恰是公益活動賴以生存與發展的根基所在。創新的互聯網公益模式,必將成為公益活動的新模板。原文出自【企業網】,轉載請保留原文鏈接:http://www.qiye.net
推薦閱讀
>>>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xie/20130531/269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