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新聞上看到某新聞報道說《凡是能百度到的,一定不是歷史教學的真正價值所在》,筆者對這一說法,完全不茍同,雖然百度在很多內容上面存在誤差,但是也不能一棍子把百度打死,百度在一定程度上,還是給予了我們生活中很多幫助,這些我相信比所謂的歷史教學的價值強的多。百度作為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無論是內容還是搜索結果,包括自身的產品,都是國內任何一個搜索引擎無法比擬的,即使是谷歌也一樣,在中文領域,沒有任何一個搜索引擎能說自己在相關領域超過百度。
在《凡是能百度到的,一定不是歷史教學的真正價值所在》中說到:我的體會是,歷史教學的價值是百度不能解決的;凡是能百度到的,一定不是歷史教學的真正價值所在。因此,我們教師的用力方向應該是電腦沒法代替的方向,而不是跟百度、谷歌、維基百科比賽信息量。
歷史教學的價值是百度不能解決的?
首先,百度只是一款搜索引擎,只提供給用戶相關的搜索結果。用戶在搜索某個關鍵詞的時候,百度通過蜘蛛爬行相關的網站,將相關的結果整理,再按照百度的算法將最相關的結果展現給用戶,這就是搜索引擎的作用,百度不是知識庫,它不能完全分辨出一些文獻或者事實的真假。說透了百度只是一個索引工具,它只負責提供這些資料的存儲,至于相關文件的真假問題,應該找相關的網站。
其次,百度不是互聯網的“法官”。在生活中,我們要判斷一件事是否是對錯,可以通過法官來判定,互聯網卻沒有那么簡單,如果這些結果是否是真正的歷史,是否歪曲了歷史,都需要百度去判斷的話,那么百度是否需要自身擁有一個海量的專家團隊來判斷這些歷史知識的真假?用戶又換一個領域,比如用戶搜索“北京有哪些好吃的?”,是否百度還需要相關的人員是驗證這些結果里面,這些好吃的真假問題,地理問題?如果用戶把所有的領域都搜個遍,是否百度需要每個領域都去驗證?這樣一個海量的專家團隊,我想,可能需要聚集全世界所有人的努力才能實現。
最后,即使百度提供的這些結果里面有誤區存在,也不應該是百度的錯吧?百度作為一款搜索引擎,不能把所有有可能存在這些歷史誤區的網站都封殺了,如果是這樣的話,國內能存在百度搜索結果的網站將寥寥無幾,而且,用戶在搜索引擎里看到的結果,也基本為0,那我們還要搜索引擎干嘛呢?所以,要怪也只能怪那些網站在歪曲歷史,怎么也不應該扯上百度。
凡是能百度到的,一定不是歷史教學的真正價值所在?
歷史教學的價值是什么?按照該作者的觀點:歷史學習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能夠通過這種學習,內化那些有助于形成公民社會的重要價值觀。其中,貫穿于歷史學習過程始終的批判性思維是在政治方面具有明智才能的前提。批判性思維才是歷史學習應當追求的目標。
我不是歷史教學人員,也不懂歷史,但是要說凡是能百度到的,一定不是歷史教學的真正價值所在就有點牽強附會了,在百度的搜索結果中,有很多可以值得我們用戶學習和借鑒的東西。比如,我們在搜索“甲午戰爭”的時候,百度的搜索結果里第一個就是百度百科的內容,相信有一大批用戶會覺得百度百科的內容不值得相信。我們打開該詞條的百度百科以后,在百科名片里,就有一個感嘆號的提示:本段網友有多名網友質疑,點擊查看詳情。百度對有質疑的詞條,給用戶提示之后,用戶還可以通過詞條討論聚合頁來指出哪些地方是錯誤的。
對于學者來說,在百度里搜索“甲午戰爭是哪一年?”、“秦始皇的出生日期”、“李白的老婆是誰?等詞的時候,通過對相關知識的了解,再探討所謂的批判性思維難道不應該嗎?我相信不是每一個歷史學者都是百事通吧?在一些文獻當中找不到相關資料的時候,通過搜索引擎能了解到,這不算是有價值的存在?不通過對這些知識的了解,拿什么去談歷史教學?百度給你這個了解相關知識的機會,有錯嗎?
現在國內有十一大搜索引擎,諸多人都在批判百度的不是,認為百度有太多的污點,其余的搜索引擎也提供這種功能,到了這種“槍打出頭鳥”的時候,就拿百度上去頂?谷歌、搜狗等就沒有這種責任了嗎?
互聯網是一個開放的市場,是搜索引擎給予了用戶能夠了解更多知識、信息的機會,可以說沒有搜索引擎,用戶很難通過互聯網查詢到相關的知識信息,我們不應該用這種批判的態度去看待搜索引擎,它只是一個搜索工具,不是知識庫,不是專家庫,不是資源庫,要分辨真假,不完全都是搜索引擎的責任。(文/郭靜 騰訊微博:http://t.qq.com/guyanleng)
推薦閱讀
12 年 11 月,聯想中關村 e 世界 3C 體驗店正式開業,這是聯想在電子賣場的首家 3C 體驗店,集 PC 、 SMART TV 、 PHONE 、 PAD 、 SP 于一體,擁有時尚新銳的店面設計、開放式產品體驗環境,讓消費者能夠更好地在這>>>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xie/20130131/258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