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分享應用?社交網站?No!面對這些項目,投資人開始搖頭,這個轉變僅短短一年。隨著去年幾家面向企業服務的創業公司IPO大漲,創投開始用腳投票,追風般涌向B2B創業。預測報告顯示,到2013年末,提交IPO申請的科技公司中,80%將是B2B公司。
鈦媒體注:B2B創業浪潮突然又變得勢不可擋。2012年企業服務領域的創業公司IPO大漲熱潮,無疑為B2B創業者打了一針強心劑。基于云計算、云存儲技術的B2B創業項目都看到了成功樣板,B2B創業的光芒正在快速超越消費型B2C創業,商業模式也越來越清晰。TechCrunch網站發布了“十大B2B明星創業公司”調查,更加看好B2B領域的創業熱潮,同時披露了B2B創業的堅定支持者、著名投資人馬克·安德森的訪談實錄。可以預測,未來創投界對B2B創業的關注將進入巔峰階段,短短一年,創投為何會有如此巨大的改變?這又會怎樣影響行業走向?
【蔥蔥、梁敏儀/鈦媒編譯】這不是夸張,投資人都開始用腳投票了。他們開始對“消費者型”創業公司避而遠之,照片分享應用?社交網站?No!面對這些項目,投資人開始搖頭。短短一年前,投資人的錢還紛紛涌向消費者創業領域,而現在,追捧B2B創業企業的偏好和勢頭已經再明顯不過了。
過去的幾年,是消費者導向、基于個人用戶互聯網創業公司的黃金時代,自2011年以來的移動、社交創業淘金暫時告一段落,為了盡快應對這場聚焦大轉移,VC公司們也開始紛紛招募大數據、云存儲方面的專家,擴充員工團隊;甚至已經有創投公司專門設立了“B2B創業公司綠色通道”。
易之易(www.ezhie.com)看看2012年B2B創業公司的IPO熱潮,十足為B2B領域的創業者創造了集體想象的空間。在Facebook上市后不久,企業云軟件提供商Workday在IPO首日股價大漲74%,成為迄今為止IPO規模最大的一家云計算公司,目前已成為甲骨文公司的強有力的競爭者;網絡安全設備商PaloAltoNetworks和數據分析軟件開發商Splunk(今年年初成為IBM潛在收購對象)的成功上市,引發了投資者一直相對低調的“大數據”技術導向型公司板塊的持續關注。甲骨文、IBM等大公司為加強自身的云計算業務,也加緊了對新興成長性企業的收購步伐。
紅杉資本阿爾瑞夫·希拉里對TechCrunch記者表示,
“每天都有創業者找到我們,宣稱將如何復制Splunk的故事。幾家成功IPO的企業已經成為后來追隨者的指向標。”
研究機構CBInsights在2012年末發布的一份IPO報告則預測,到2013年末,所有提交IPO申請的科技公司中,80%將是B2B公司。
行業溯源:“大眾模式”決戰“滴流效應”
消費者領域即B2C創業先行,最終向企業領域逐漸回歸造就了B2B創業趨勢——這是一個必然的發展輪回。回溯歷史也許是論證現在的最好方法,馬克·安德森就在接受TechCrunch采訪時就做出了一番回顧:
計算器行業興起于1950年,而自此之后的五十年,行業的發展一直遵循相同的模式,即所有的新型計算器、新技術、新軟件的出產,均是以最高的價格賣給規模最大的集團和組織——比如說美國國防部。
可以說,國防部是計算機行業最早的顧客。事實上,早期的大型計算機中有一款很出名,即一款名為SAGE的早期大型計算機,幾乎是世界上第一款導彈防御設備,就曾以幾千萬美金的高價賣給國防部。這個價格,相當于現在的幾億美元!
五年之后,計算器雖然便宜了一半,但對于這昂貴的奢侈品,也要最大型的保險公司才有這個能力。當時IBM創始人托馬斯·沃森(ThomasWatson)就曾說過“全球的計算機市場需求只有五臺。”
托馬斯這么說是有原因的——因為當時只有五個大型企業能夠支付得起計算機的高昂價格。起步階段過后,IBM誕生了加入了進來,將主機按照產品分類,幾乎是在一瞬間,銀行和常規大型公司都買得起計算機了。然后DEC設計出了微型計算器,于是一夜之間小公司也買得起計算機了。
然而,只有幾億用戶擁有個人計算機,遠遠未達到十億用戶的規模。直到智能手機開創了新的時代,數以百億計的人通過手機而連接。
五十年來,計算機行業一直以這種模式緩慢發展。而大約十年前,這種模式發生了改變,新型的、功能化的計算機首先向消費者市場推出,然后才進入小型企業行列,再然后進入中型企業,然后是大型企業,最后才到政府機構——這與以往的模式完全不同。
過去的模式正是典型的“滴流效應”(Trickle-downEffect),也就是常說的“自上而下”的利益均沾模式。大眾模式,或者說“草根化”的趨勢逐漸取代了“滴流效應”式的利益均沾模式。
原因是什么呢?馬克·安德森認為,
從根本上說,就是因為產品更容易被人獲得了。現在可以實現人手一臺計算機,而以前,全球早期的計算機使用者畢竟是少數,導致進入市場的門檻很高。比如你想將一項新的計算機技術推向市場,周期必然很長,你必須花費很長的時間才能找到真正愿意為此付錢的用戶。
而現在,一夜之間,全球的手機用戶都是你的潛在使用者。用戶只要拿起智能手機,接入網絡,就可以第一時間選擇和體驗你的新產品。消費者做起決定來當然要比企業快多了,因為對消費者而言,要么喜歡要么不喜歡,就是這么簡單;而企業,則往往要經過深思熟慮才可以做出抉擇。
企業消費化成趨勢
大眾模式的上位,在創業圈中有著最直接的反應。技術的發展培育了消費者,而龐大的消費者群體為技術創新提供了市場,2000年到2008年間的創業者中,大部分只愿意開發消費者軟件,因為這是讓每個人都可以使用軟件的唯一方法。而讓企業接受新理念、在商業活動中采用新技術開始變得越來越難。
然而,過去五年來“企業消費化”的趨勢越來越清晰。也就是說,更多的消費者產品的發展戰略和設計方法被引入到企業級軟件開發中。SaaS和云端技術就是典型代表,比如Salesforce.com以及國內用戶也非常熟悉的Evetnote等產品。企業級消費技術產品的興起,帶動了一大波創業公司。
在同一家企業中,為什么作為千禧一代的年輕員工會更傾向于支持企業購買適合的IT服務呢?這其實是一種自下而上的影響趨勢。進入企業的新生代員工,都是把玩著智能手機和平板設備成長起來的,他們習慣“觸摸”一切事物,社交網絡、微博成為最普遍的生活方式。
經典款的手提電腦,對于一名22歲的大學生基本上等同于石器時代的產物。企業為什么還要迫使新生代的員工去使用過時的產皮呢?與其給每位員工派發企業專用的計算機和手機,還不如鼓勵他們“帶上自己想要的設備”來辦公,接通電源,接入互聯網就能開始工作,這才是最好的模式。
一場“帶上你的設備”運動正在大行其道。也就是說,越來越多的企業認為,如果他們必須支持智能手機和平板的發展,而且員工們上班也無時無刻不把玩自己的iPhone,所以企業就不得不支持這些產品了。最好的辦法,就是以積極的心態面對這一變化。
如果員工能夠擺脫束縛,同時還更具有生產力,企業也再也不用為硬件設備的預算而煩惱了。這場雙贏的運動,主要解決了一個問題——B2B模式有了市場前提,即“企業愿意買單”。
B2B創業緣何“更性感”?
社交型創業公司的黃金時代已經暫時告一段落了。FirstRoundCapital公司上周發布的調查數據表明,2012年消費型創業公司領域整體投資額減少了50%,眾多B2B創業公司則更加“性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易之易(www.ezhie.com)分析不過遺憾的是,這些項目從來不是媒體的寵兒;而眾所周知,VC利潤底線的實現主要是依賴于B2B項目的;消費者型企業,試驗周期更長,成功的偶然因素更多,卻常常霸占了主流科技媒體的頭條。NetSuite公司CEO扎克·尼爾森說,“消費者為導向的創新領域,很難成就大批贏家。你去追蹤Facebook和Twitter上的用戶行為,這比追蹤企業軟件服務商容易的多啊!”
B2B創業的“性感”,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解決企業饑渴。對于一系列云計算企業成功上市的原因,TechCrunch編輯Alexia認為,相比消費型創業公司而言,這些公司“有著華爾街認同的衡量標準和分析法則。它們看起來就像一劑解藥,正如社交型、消費型互聯網公司是公眾市場的解藥一樣。”
第二,消費者創業領域往往是“一家獨大”的局面,而在企業服務領域,機會明顯更多。
投資人StefanoBernardi就曾建議國外的“克隆”創業者可以多多在B2B領域尋找機會,“因為全世界的公司都會遇到很多同樣類型的問題,所以為企業解決問題的商業模式具有可復制性。如果一家美國創業公司找到了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那么你也可以在自己的國家提供同樣的解決方案。”
那么,難道說消費者創業、社交型創業時代要劃上句號了嗎?當然不是。馬克·安德森認為,“市場具有一定程度的分裂特征”,目前的市場對B2B公司需求更多,“一年之后我們再看,肯定會再次出現交替;再過一年,還會出現一次交替。”
你能明確定義GoogleApps是消費者產品還是企業級產品嗎?那么Dropbox呢?Evernote呢?消費型和企業型并駕齊驅的Enterprisumer型產品越來越多,我們所處的時代已經遠遠不同于IBM的SAGE時代,只有大型商業組織才使用計算機產品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市場是有其循環周期的。目前的市場,進入了B2B創業者登臺的階段。移動計算技術的普及,云的應用以及“自帶設備”趨勢的流行,正在模糊B2B創業和B2C創業之間的界限。
推薦閱讀
流量意味著收入,意味著錢!如何獲取流量,如何提高流量是千萬站長共同面對的難題,筆者歸納總結了以下18種(史上最全)提高流量,提高alexa排名的方法,相信你的alexa排名會在短期內提高不少,而且這些技巧方法屬于>>>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創投瘋狂轉向B2B!分析B2B未來前景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xie/20130130/258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