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美國眾議院特別情報委員會發起調查,歷時11個月完成的報告,以網絡對國家安全以及經濟利益所帶來的威脅為名,要求阻止華為、中興進入美國關鍵基礎設施領域。對此舉的含義,各方給予了多個角度的解讀。我想從大國崛起這一長期視角,談談對此事的評價。
先說說這個角度有什么不同。長期因素影響與短期因素影響是不同的。長期因素是綜合國力競爭,短期因素包括冷戰思維、貿易保護以及策略考量(如雙重標準)。對這件事來說,短期有利的,長期未必有利。在做出成熟的反應之前,應該權衡利弊。
以大國崛起這個大尺度來看,基本道理應是,開放競爭有利于一國綜合國力的走強,而封閉保守的影響則相反。美國這回在關鍵基礎設施上算的這筆帳,是一筆小聰明帳。從長期看未必合算。這筆帳的含義,無非是兩個方面,一是在政府基礎設施上,覺得采取冷戰式的安全觀更合理;二是在私營部門基礎設施上,覺得采取貿易保護主義更合算。這兩點,從長期觀點看,都會削弱而不是加強美國的競爭力。因為歷史上沒有任何國家,靠拒絕同場競技會真正壯大自己。如果國家意志衰退,另當別論。
中 國因為在崛起上升期,算帳要大氣一些。第一,中國在安全問題上要堅持開放,尤其是向先進生產力開放。你美國不讓我的先進生產力進來,我還偏偏引進你的先進生產力。中國在氣勢上,要把開放戰略放在安全之上考量。信息網絡安全,靠躲著矛是不行的。只有在矛和盾的實戰博弈中,才能把安全水平提高上去。從大思路上不必有那種報復心理:你不讓華為中興進來,我也不讓你XXXX進來。這不是客氣,而是為了提高實力。美國在和平時期搞安全封閉,會在戰時付出代價。第二,中國在市場問題上也要堅持開放。華為、中興不進美國(其實只不過是不進政府網絡),還有新興國家、發展中國家和歐洲可進,思科要真是墮落到靠政府盤外招才能維持下去的程度,思科這一頁對中國企業來說就差不多翻過去了。實際上美國這么做,在給世界其他市場做自己的負面廣告。中國政府要真想幫華為、中興,根本不用牛力,不妨來個太極中的借力打力:支持俄羅斯提出的國際網絡安全秩序主張;反對美國單邊主義的網絡進攻戰略。這個超級“廣告”的含義是:中國國家沒有要求自己企業搞網絡進攻的戰略依據,賊喊捉賊者必心中有鬼,所以中東們、金磚們、非洲們、歐洲們……,為了安全,快用華為、中興吧。
其次,從安全本身看。通過這件事,要向美國學習。這回美國人給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課:自由市場國家怎么講政治。美國對網絡安全真是重視,為了安全,寧可付出經濟上的犧牲(不用華為、中興更質優價廉、更有市場競爭力的,要付出效率上的損失);寧可破壞市場經濟游戲規則(搞“政治”經濟學)。說明安全帳與經濟帳要兩算。在堅持開放這個大道理前提下,要把安全當作一個硬道理進一步重視起來。重視的要點,我認為就在倪光南院士說的自主可控(或安全可控)上。用自主可控的軟硬件產品,從眼前看,可能是要付點代價的,比如不如國外產品成熟,但美國政府為了子虛烏有的安全隱患,都肯付出用低一等產品的代價(這一點也值得向世界各國進行中國產品的廣告宣傳),中國的公共和中央部門覺悟難道不應更高嗎?
政府要幫中國企業,也不用投錢,只要給應用單位來點政策就行,一是免點責,改變用外國產品出事責任小,用本國產品責任大的倒掛現狀;二是積極試點。說實在的,現有產品水平,比多年前國外產品高多了,多年前用國外的都沒怕,現在大不了少先進幾年罷了。中國有五千年歷史,還擔心三五年的時間嗎。付這兩點代價,我們會大大加強自己的安全和產業。
因為強調自主可控,捎帶腳的把XXXX碰出了中國市場,那不叫貿易保護。因為有美國的標準在前面。咱照著抄就成(有開放的大道理管著,可以比美國稍松點),他怎么審,咱們也可以怎么審;他怎么問,咱們也可以怎么問。他問咱一個黨的情況,咱問他兩個黨的情況,還賺一個。這回的報告真的給咱們開了眼。
推薦閱讀
通讀這篇美國眾議院特別情報委員會歷時近一年完成報告書,并沒有任何的關于華為和中興存在任何威脅其國家安全證據,比如華為和中興的某些設備或軟件正在收集美方的情報和資料,又或華為的員工中存在我國的間諜等等。>>>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姜奇平:從大國崛起觀察華為中興受阻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xie/20121229/113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