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國政治捐獻數據庫的數據統計顯示,思科從1998年就開始游說國會,15年來累計金額高達1572.52萬美元。
隨著媒體報道的不斷深入,思科與美國國會之間的利益糾葛逐漸浮出水面。思科在中國盤踞近二十年,已觸及中國諸多關鍵領域,對中國網絡安全的潛在威脅不容忽視。
近日,美國《華盛頓郵報》發表了題為“US rivals lobby against Chinese firm”的文章。該文章暗指思科以國家安全為由,參與游說國會進行對華為的審查。同時,文章還提及一份思科的市場營銷文件,稱該文件收集了全球范圍內針對華為的觀點及顧慮的相關報道。該文章稱“國會山三個不同國會辦公室的高級工作人員都表示,一些美國高科技公司曾向國會游說,用與思科相似的措辭,要求增強對華為的審查”。
針對《華盛頓郵報》的報道,思科隨即發布聲明予以否認,稱該說法不屬實,思科只是依照該情報委員會要求,向其提供了有關2003至2004年思科與華為知識產權訴訟案件的公開信息。
事實上,美國計算機和互聯網行業的巨頭們,每年都會投入巨額資金游說國會,從而影響政策制定,謀求利益。近年來它們主要關注的議題是網絡安全、知識產權、網絡中立和網絡監管等問題。思科作為主要游說企業,在280家計算機和互聯網類企業中排名第12,2012年的游說經費高到121萬美元,僅次于谷歌 (微博)、惠普、微軟、甲骨文、IBM、Entertainment Software Assn、英特爾、Facebook、雅虎、亞馬遜、Intuit。而在思科回應《華盛頓郵報》的聲明中,僅強調思科只是依照該情報委員會要求向其提供了有關資料,卻對游說費用去向及目的只字不提。
15年:思科游說費用達1500萬美元
根據美國政治捐獻數據庫(opensecrets.org)的數據統計顯示,思科從1998年就開始游說國會,15年來累計金額高達1572.52萬美元。而華為、中興從 2005年開始斷斷續續的投入經費用于游說美國國會,華為累計投入223.5萬美元,中興投入46.2萬美元,同期思科的投入為1202萬美元,是華為的 5.3倍、中興的26倍。
圖1:思科游說費用金額統計(來源:Opensecret.org)
通過圖1,可以清晰的看出,思科在十年前“華為思科知識產權訴訟”和當前的“網絡安全調查”中,都提前投入了巨額的經費游說,進而影響立法、司法等機構的決策。
2002年至2004年,思科的游說費用呈逐年翻番趨勢。與之相呼應的是,2003年1月思科正式起訴華為。6月,美國地方法院判決華為停止使用有爭議的代碼,但卻認為思科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華為抄襲。2004年,思科與華為達成和解,法院終止思科對華為的訴訟。
此外,通過圖表可以發現,2010年、2011年思科的游說費用連續創造了歷史記錄,分別達到201萬美元和280萬美元。巧合的是,對華為、中興的調查正是2011年2月開始的,由此看來,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發布的報告,與思科的游說獻金額度呈正向呼應關系。
除了游說美國國會,有數據表明,思科還在美國大選中捐助了1037857美元(約104萬美元)。2011-2012年,給奧巴馬的捐助為117360 美元,給羅姆尼的捐助為38247美元。思科的政治行動委員會(PACs)2012年給兩黨的捐助資金為22.75萬美元。政治行動委員會(PACs)可以利用金錢通過各種途徑對美國政治施加影響,使自己成為美國政治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力量。
和政府綁定 思科可能威脅到中國網絡安全
2012年,思科在美國國會游說的議題共有17項,其中5項與網絡安全相關。2012年4月通過的《網絡情報共享與保護法》(Cyber Intelligence Sharing and Protection Act of 2011,簡稱CISPA)表面是防止網絡攻擊、保護網絡安全,實際上繞開了隱私保護的相關條文,使監管方(政府)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獲得網絡用戶的隱私信息。
圖2:2012年思科游說國會的17個議題(來源:Opensecret.org)
思科和美國政府走到一起,不僅有利于自己的盈利空間,更能為政府獲取網絡用戶信
息提供諸多便利。由此展開,思科在美國能夠為政府獲取用戶信息提供便利,那么思科在中國所涉及的政府公共事業、金融、石油化工乃至軍工等敏感領域,其作用和角色不得不令人產生聯想。
上一頁1 2 下一頁
推薦閱讀
北京時間10月23日,三星發言人出面否認了三星計劃明年停止向蘋果供應LCD面板的傳言,表示,這個從韓國流出的消息并不屬實。 北京時間10月23日,三星發言人出面否認了三星計劃明年停止向蘋果供應LCD面板的傳言,表示,>>>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從政治獻金分析思科在華為中興事件幕后角色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xie/20121229/113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