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光明的時代,這是一個黑暗的時代。正當平板電腦、智能手機乘風破浪、紅透半邊天之際,昔日的“老大”臺式PC機,正兀自黯然神傷。在剛剛過去的第三季度,全球PC銷量同比下降8.3%,惠普、戴爾、宏碁的降幅都達到兩位數。歷史的滾滾洪流正襲來,我們不想看到的那一幕幕——臺式機漸漸淡出一線、組裝機成了明日黃花。
人面不知何處,綠波依舊東流,打開記憶的閘門,再看PC這十年走來的光景, 酸甜苦澀各自涌上心頭,讓人感慨萬千。
酸 攢機買賣:從“高富帥”到“矮窮挫”
小張:芙蓉江電腦城 組裝電腦小老板
10月中旬的一個周日下午,上海芙蓉江電腦城里仍然冷冷清清。裝電腦的小老板小張扯著嗓子向賣場內僅有的幾名顧客吆喝了幾句,又悻悻地回到鋪子里,百無聊賴地玩起了QQ。
“有時整個商場沒一個客人”
“優惠裝機”的宣傳牌已經掛了好幾天,2000元就能配置一款性能可觀的臺式機,比5000元的筆記本電腦配置更高,但是前來詢問的人仍然寥如晨星。“PC生意和以前沒法比,記得2007年的時候,每到周末,賣場里都是人,而現在,有時候一個電腦城里甚至一個顧客都沒有。”小張對《IT時報》記者說。
小張回憶,自己從小就喜歡擺弄電腦。大學畢業后,有公司出高薪想請他去,他考慮了半天,還是決定自己做生意淘金,就在芙蓉江電腦城盤了個鋪子,一做就是近10年。“那時候,電腦算是奢侈品,一般消費者買不起品牌機,就選擇裝機。鋪子里生意好的時候,不僅要排隊,還要預約呢。”
就在這樣的攢機熱潮下,小張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小張說,以前網絡不發達,許多人對硬件都不怎么懂,別人來買電腦,主要靠業務員推薦,在2006年以前,一臺電腦基本上可以掙八九百到一千元,有時候可以掙到兩三千。在電腦城一年的收入,能抵得上白領好幾年工資,而現在,裝一臺機器只能賺幾十元,只是向代理商拿配件時賺的一點差價費。“在以前裝機是技術活,有不少大學生在電腦城里做,白天做生意,晚上編程,玩超頻、自己焊接主板,既自由,又賺得多,讓很多人羨慕。”
報價單拿來墊盒飯
記者發現,以前裝機商賴以為生的報價單,現在都被拿來墊盒飯了。小張苦笑說,過去的每張報價單,他都精心設計過——如何針對競爭對手,設置價格策略;如何在給予消費者最大優惠時,確保自己的收益。有些單子還被《電腦商情報》等媒體借鑒引用。如今,圈里人很少用報價單了,各種配件什么價格,網上一查就有,“報價單,沒人信了。”
在筆記本電腦和平板電腦的雙重擠壓下,組裝機甚至PC品牌機不斷走下坡路。小張過去辛辛苦苦積攢的第一桶金,這幾年幾乎消耗殆盡了。鋪位租金、配件的倉儲和物流成本、各類人工開銷,樣樣都壓在小張的身上,讓他苦不堪言。“現在只能賺點配件差價、裝機勞務費和維修費,我原先很多朋友都轉行了,有的代理平板電腦,有的做起了數碼產品。”但是,他自己還在堅持,“PC機應該還有機會,我再等等看。”
甜 電腦達人:攢機手藝博得美人芳心
阿明:攢機達人 軟件工程師
柜子里,堆滿了各式各樣的主板、內存條,從最早的486芯片,到奔騰系列再到酷睿處理器,可以窺見整個CPU的發展史;書櫥里,擺滿了《電腦報》《電腦愛好者》《微型計算機》雜志,最老的刊物追溯到2000年——那正是阿明剛剛開始擺弄電腦的那一年。
裝機高手被捧為“大牛”
阿明真正意義上買過的電腦只有一臺,是2004年在徐家匯某電腦城購置的組裝機,毒龍1.6G的CPU、512兆內存、40G硬盤,一塊集成顯卡的主板,共花費2400多元。很快,他就把這臺電腦拆個精光,換上了從二手市場淘來的更便宜更強大的配件。“21世紀初,整個PC市場正處于熱潮中,電腦愛好者扎堆組裝機。每天,都有很多人泡在電腦城里淘配件;也有不少人到廢品市場淘金,就算是燒壞的電腦,只要零配件沒壞,都能拿回來用。”為了研究電腦,阿明手持螺絲刀、電烙鐵親自上陣,常常通宵達旦,將電腦的各種配件拆了裝,裝了拆,好幾次弄得短路冒煙,還燒毀過好幾個硬盤。
阿明告訴《IT時報》記者,在那個囊中羞澀的大學時代,幾個人合用一臺電腦是常有的事。如果誰能用少量的錢,攢一臺性能超群的電腦,特別有面子。同學之間常常打賭,看誰DIY的機器性能更好,游戲跑得更溜。“一個攢機高手會被大家捧為‘大蝦’、‘大牛’,許多人都來找你幫忙,甚至還用夜宵、點心‘賄賂’你呢!”
帶暗戀對象逛電腦城
在20世紀90年代的大學校園里,誰能彈一手好吉他、吟幾首好詩,準能引來女生們傾慕的目光、俘獲芳心。而在阿明讀大學的21世紀初,DIY電腦的手藝也成了追女生的一件“利器”。
阿明回憶說,大二的時候他曾經暗戀同系的一個美女,苦于沒有機會表白。正巧聽室友說這女生想在寢室裝一臺電腦,頓時計上心來。經室友推薦,他自告奮勇地提出幫忙裝電腦,美女高興地接受了。利用課余時間,阿明帶她走遍了徐家匯各個電腦城,還慷慨地請她吃了幾頓麥當勞。一來二去,美女不但佩服他,更是暗生情愫,兩人就這樣走到一起。說起自己當初的“小心思”,阿明又笑開了。
而現在,曾經的高手們也很少攢機了。阿明的桌上只放著一臺公司配的筆記本電腦,其余的電腦“藏品”都放進了柜子里、箱子里,成為了珍貴的回憶。“現在電腦價格跌,人們一個月的工資就能買一兩臺筆記本,攢機很難吊起大家的熱情了。”阿明無奈地說,
苦 電子產品設計:陷入蘋果陰影
叢航翼:PC外觀工藝設計師
2005年到2006年期間,叢航翼(化名)的設計團隊開始和一家廣東的PC彩殼廠商接觸,為它們進行外觀設計,而這家廠商的合作方是某些國產PC品牌。
從設計手機轉行設計PC
在此之前,叢航翼為一些國產手機進行外觀設計,但就在那段時間,不少國產手機品牌景氣度明顯下降。叢航翼記得曾在報紙上看到這樣一個驚人的標題:“明年,國產手機大概死一半多。”當時他心里就在想,也許接下來的業務要拓展到電子產品的其他領域,而PC,則是當時不二的選擇。
與此同時,國產筆記本電腦迎來爆發,經過前兩年的價格戰,不少品牌開始希望通過外觀上的突破吸引消費者,這給了叢航翼和PC業人士接觸的機會,“賺錢并不是最重要的,我們只是按照平均標準來收費,也沒有一下子接很多項目。關鍵是針對一些特別有趣的項目,認為或許有機會設計出比那些拼底價、拼配置的更有創意的東西。”
當時在接項目前,叢航翼和朋友去商場看看市面上的筆記本電腦、取取經。他發現國產品牌筆記本呈井噴狀:“讓人有眼花繚亂的感覺。”他至今還是可以舉出其中不少整體設計有一定特色的例子,比如有一款已記不清型號的廈新筆記本,做到了前端和邊緣的超薄,并且有獨特的屏扣設計。
懷疑自己的PC彩殼設計
2005年末,設計筆記本彩殼的合作開始進行。“做彩殼就做彩殼吧,畢竟包括很多國際品牌也瞄準了這個方向,甚至一些手機打的也是換殼牌。”于是,在2006年,Sony VAIO 系列、松下mini型筆記本、東芝Satellite M50系列、MSI“隨心換彩殼”筆記本等開始引領國產品牌在彩殼道路上行進。
“直至今日,還是有一些PC在用彩殼做賣點。”叢航翼說,前幾天還在商場看到某日本品牌的筆記本擁有眾多彩殼和彩色鍵盤的選擇,“不能說,這種策略到底是對是錯,但當你發現這樣一款色彩繽紛的筆記本,尺寸那么大,拿在手里那么重,而且續航時間等只勉強說得過去,你會想把它隨身帶著嗎?”
跟著蘋果有肉吃
當時電視上眾多以某個年輕人在更換筆記本彩殼為賣點的廣告已然不見,如今替之以超極本的廣告,但后者同樣在iPhone和iPad的面前舉步維艱。回頭想想,叢航翼覺得一位朋友說得有道理,PC廠商過于自信,認為只靠“顏色”這樣一個小小切入點就能換來消費者的眼球。
但轉念想想當時身在其中的感受,的確也很難從外界一擁而上的所謂潮流中獨善其身。他覺得像自己這樣的設計師改變不了什么,“如果英特爾搶在蘋果的iPad之前出爐‘超極本’,這個世界又會不會不同?”
拿叢航翼在設計生涯中的最得意之作來說,是一款iPad的周邊,他認為電子產品世界的設計,將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陷入蘋果的陰影,“除了跟著蘋果有肉吃,其它都是徒勞。”今年,他轉了行。
澀 PC媒體:被業界邊緣化
孫堅(化名)在IT媒體這個行當里已度過了十年春秋,采訪的時候,他正在為一個介紹電腦軟件的版面發愁:“如今收到手里的資料大都是智能手機的軟件,但PC軟件要說好玩的還真的不多,不少記者好像也對PC軟件不那么感興趣了,每期報的選題很稀少。”孫堅每次在這樣一個版面上耗費的時間,遠比介紹手機應用的版面要多數倍,而且軟件的驚喜程度,往往也不如后者。
PC廠商發布會數量銳減
近年來,孫堅更發現PC廠商舉辦的發布會明顯不如自己剛入行那會。“2000年時,國內電腦品牌是可以用‘雨后春筍’一般來形容,一些知名度較高的品牌頻頻舉行新品發布會,租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等豪華場地,請記者去海外旅游的機會也不少。如今只有華碩舉辦的活動還多一點,但華碩也是后來者。而很多國內廠商都很久沒聲音了。”對于PC廠家的變化,孫堅認為看近期微軟在上海的Windows 8發布會就可見一斑,“有幾家國內廠家去支持的?要是放在往年,名單里會有一大堆。”
孫堅說,此前某品牌迎來20周年之際,他以為對方會有人與他聯系報道,結果卻毫無聲息。他偶爾翻看當年寫過的一則“中關村電腦節‘十大知名品牌電腦’”,發現許多品牌早已消失不見了。
據孫堅了解,從2010年開始,除了聯想還能從大眾零售市場賺到一些錢外,其它二線品牌都只能靠行業客戶的訂單來生存,筆記本電腦基本都是虧的,臺式電腦勉強賺取一些微薄利潤,而且英特爾的返利也逐年減少。因此廠商以宣揚品牌形象為主、面向大眾消費市場的公關行為明顯減少,也在情理之中。
PC測評類報道已絕跡
“曾和一位PC廠商的朋友聊過這個話題,問他們有沒有轉型的打算,但他說PC行業無論毛利率怎樣下降,似乎也比進入其它市場風險要小得多。”孫堅表示,“‘如果我們做平板,就能賣得好了嗎?’聽到對方這樣無奈反問,我也無言以對。”
由于幾乎沒有什么來自PC廠商的新聞可以報道,孫堅自己在媒體內部的功能也經歷了轉型,以往常做的不同品牌PC產品的測評和PK等報道已消失很久。“三四年來,都沒有專門跟這條線了,我們的整個報道理念也已經在弱化PC這一塊,”孫堅介紹,如今只有在行業信息化、工作站等選題中會提到PC的內容,面向個人PC消費市場的相關報道,除了提及超極本的銷售不如預期等之外,已少之又少。
“PC已死”為時尚早
“PC已死?”盡管大都對PC的增長陷入瓶頸有所感觸,但被訪者均慎重地表示,并不認同這一說法。
當很多人不再更新自己的PC產品,而是對移動設備趨之若鶩,當庫克驕傲地在最近的發布會上宣布iPad今年第二季度銷量相當于全球所有PC銷量時,我們透過數字來體會實質,會發現PC的硬件配置過剩是導致新機型需求量略顯停滯的原因之一。人們不斷更新移動設備,是因為不斷升級的系統需要新的硬件支撐,僅有16GB和雙核會讓你不安,而家中的電腦卻始終能承擔快速的網絡和大容量任務。任何新生兒的變化都會比中年人大,不是嗎?但如果你相信PC已經步入老年,甚至即將死亡,會不會太早?
那些本來只在乎聊QQ和看看電影的人,以往也不得不選擇PC,但實際不使用任何商務功能;那些對于操作復雜的安裝步驟感到麻煩的人,也許覺得移動設備一鍵傻瓜安裝的體驗更適合這個接納簡單的時代,這些人當然會義無反顧地轉向移動設備。不過同時,那些對硬件有“強迫癥”,或是依賴PC性能的人,也將一直存在下去。當Windows 8爭取在PC與移動設備中取得交融,在封閉和開源系統中間取得平衡時,PC的生機也許正在貌似暮年的外表下重新孕育。
推薦閱讀
由于采用了全新的交互界面——Metro(WindowsUI)界面,從而取消了傳統的開始菜單按鈕。然而這一經典按鈕的取消卻給眾多的用戶造成了極大的不便,比如找軟件、系統附件、控制面板等操作,甚至關機、重啟等操作都變得>>>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臺式組裝機被邊緣化 逐漸退出主流市場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xie/20121229/112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