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消息,南方日報報道稱,一些新晉的國產手機廠商更是借助電商平臺打起了“閃電戰”。繼360特供機之后,一大批完全沒有聽說過的手機品牌迅速崛起,優米、蘑菇、小旋風、大k、小辣椒……它們的名字雖然千奇百怪,但銷售手法卻驚人雷同。
從今年下半年開始,不少廠商在通過電商平臺賣手機同時,還將微博炒作、饑餓營銷等其他手法也引入了進來,清一色搞預售模式,往往產品還沒準備規模上量就展開銷售,這對消費者來說可就算不上什么好事了。
報道中點名批評了小米、360、華為等企業的“不務實”的做法。以下是南方日報報道全文:
智能手機的普及化大潮推動下,越來越多的手機廠商開始從功能機市場轉戰而來,一些新晉的國產手機廠商更是借助電商平臺打起了“閃電戰”。近日,繼360特供機之后,一大批完全沒有聽說過的手機品牌迅速崛起,優米、蘑菇、小旋風、大k、小辣椒……它們的名字雖然千奇百怪,但銷售手法卻驚人雷同。一律先期在網站、論壇、微博上展開口水營銷,然而定好日子進行搶碼、預售,但等到了用戶付了錢之后,這些產品的交付就開始變得遙遙無期了,頻繁跳票更是成為了普遍現象。這股手機廠商網絡預售風潮背后究竟有著怎樣的玄機呢?
期貨模式備受指責
自從小米手機獲得空前成功后,電商平臺獲得了手機廠商尤其是國產手機廠商的高度青睞。“這對于手機行業來說,也算一種與時俱進,畢竟手機銷售通過電商平臺可以大大壓縮倉儲成本,并減少流通環節從而更大程度的讓利于消費者,所以我們看到了很多超低定價的產品出現,智能手機的入門門檻也被快速拉低。但值得注意的是,從今年下半年開始,不少廠商在通過電商平臺賣手機的同時,還將微博炒作、饑餓營銷等其他手法也引入了進來,清一色搞預售模式,往往產品還沒準備規模上量就展開銷售,這對消費者來說可就算不上什么好事了。”戰國策首席分析師楊群稱。
其實不僅是專家對以“預售”為名的手機期貨銷售模式頗有微言,不少粉絲也大呼上當。數碼發燒友任海山就對記者表示,他個人對于目前手機廠商搞的搶購、預售活動已經有些麻木了。“看起來很有性價比,但是根本買不到,這種生意手法對消費者根本就沒有誠意,事實上現在市場上的智能手機成百上千款,根本就沒有必要上網去搶。而且我懷疑很多所謂的搶購一空根本就是炒作出來的。”出云咨詢分析師劉正昊則表示,國產手機廠商目前采用的這種類似期貨交易的預售做法并不值得鼓勵,“智能手機是高度注重體驗感受的產品,目前盛行的預售模式只提供產品參數參考就開賣,消費者根本就無法體驗產品的好壞,而且還要先行支付購買款項,這實際上是為廠商試錯買單,并不是一個好現象,因為風險基本集中到了消費者一端,實在不值得提倡。”劉正昊稱。
銷量數字無法求證
在期貨模式備受質疑之外,電商平臺手機預售的銷量炒作近來也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此前華為榮耀四核在華為商城、易迅網、騰訊無線三個平臺展開預購,官方消息稱三天的累計預約量到224萬臺,號稱創下業界紀錄,并被大肆宣傳。但隨后華為移動內部員工在微博上卻稱希望此款產品的銷量能夠早日突破百萬臺,并直言預訂量并不等于銷量,讓人對網絡平臺上的銷量數字宣傳不由得疑竇叢生。事實上,昔日小米手機屢屢發布數十萬臺產品并“秒殺”的消息時也曾引發過業界的質疑,雖然其后小米公司曾經截圖支付寶的相關統計數據作為證明,但仍然未能讓人足夠相信。
“我們的產品在海外上市時首日銷量達到數千臺就已經讓銷售部門慶功歡呼了,雖然目前中國消費者的實力強勁,但是我們還是很難相信那些基本上沒有品牌的手機一開賣數分種內就有數萬臺的銷量。”摩托羅拉的一位內部員工這樣告訴記者,而據另外一家主營運營商定制的國產手機廠商的相關人士透露,他們的一款千元智能機在全國上千家運營商店面鋪貨,而且還有海量廣告支撐和店面人員強推的情況下,也要幾個月的時間才能攀上百萬臺的銷量。“現在網商平臺上一些廠商動不動幾次預售就宣稱賣出數十萬甚至上百萬臺,實在讓人難以想象。”
對此,楊群表示,目前B2C電商平臺的銷售數據并不透明,這為部分手機廠商進行炒作營銷提供了“造假”的機會。“并不說一定都是假的,但是B2C平臺的銷售數據的確無法統計,實體店面還能有第三方公司進行監測,C2C平臺上也有銷量和好評數據,但B2C平臺上如果不是平臺商權威發布的話,真是無法求證某款手機的具體銷量的。這樣一來,手機廠商的宣傳可信度自然就要打上一些折扣了。”
推薦閱讀
消息人士稱:“良好的銷售數據促使對沖基金空頭回補。”諾基亞目前的在外流通股票總量為37.5億股,而截至10月底的賣空股份總額約為3.13億股,所占比例約為8%。 北京時間11月22日凌晨消息,諾基亞周三股價收盤大幅上漲>>>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借電商打閃電戰:國產手機期貨模式遭質疑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xie/20121229/111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