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家國際快遞巨頭申請中國國內快遞牌照,這是一個“狼來了”的故事嗎?如果它們真的是“狼”,那么追溯歷史,“狼也早就來了”,又何必到現在才緊張?但無論如何,因為國內快遞牌照的事,聯邦快遞(FedEⅹ)和UPS最近似乎被頂在了風口浪尖,整個快遞行業都在打聽這兩家“洋快遞”到底在打什么算盤。
“黑戶”三年只是履行法律程序
今年5月底,國家郵政總局網站上出現了聯邦快遞公司(FedEⅹ)和美國聯邦包裹服務公司(UPS)申請經營國內快遞業務許可的公示。而6月下旬至7月初,媒體又盛傳兩家外資快遞企業牌照已經獲批。
聯邦快遞昨天給本報記者的答復,明確“根據《郵政法》有關規定,聯邦快遞已經提交了國內服務經營許可的申請。”但否認已獲得國內快遞牌照,指出一些媒體誤讀,“國家郵政局網站6月21日公布的信息,指的是聯邦快遞現有的開展國際快遞業務經營許可通過年度審核。”
其實,早在2007年5月起,聯邦快遞就已開始在中國開展國內遞送業務,批準其從事業務的是商務部和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聯邦快遞分別于2006年12月8日和2006年12月20日獲得投資證書和國內服務營業執照。
到了2009年10月中國新《郵政法》實施,外資快遞被納入郵政審批的范疇,聯邦快遞一位高管曾對媒體表示,“我們需要申請新的牌照。”換言之,聯邦快遞和UPS在2009年10月至今的近3年內以“黑戶”的身份經營著。而這不能怪“洋快遞”,主要原因是新《郵政法》出臺后,對快遞經營許可證有了規定,原有的企業需補辦新的證件,國企、民企、外資需要一個一個來,其間還有新的企業成立,于是這兩家外企辦牌照之事拖到了現在。
中航協擔心“攪局”航空貨運
既然歷史和現實如此,如今兩大外企申請國內快遞牌照,怎么會“一石激起千層浪”?
中國航協市場研究部朱慶宇日前公開表示,擔心外資企業“以快遞之名,行航空運輸之實”,將對本已生存狀況堪憂的國內航空貨運市場造成嚴重沖擊。
按其理解,聯邦快遞和UPS目前已經與國內民營航空公司合作,以包機人身份承包國內航空公司飛機從事國內航空運輸業務。該行為性質已經超出了快遞范疇,更多是成為了運營性質包機人的角色,因此,其在國內快遞和運輸的雙重角色存在安全法律責任隱患。如果成功拿到快遞牌照,聯邦快遞和UPS很有可能以此為名,在中國申請成立自己的航空公司。
不過,也有一些人認為中航協的擔憂屬于杞人憂天。比如,快遞咨詢網首席顧問徐勇認為,中航協的反對意見是從自身利益出發,但并無法律依據。徐勇稱,外資運營快遞和成立航空公司是兩個概念,在目前中國的法律條件下,外資在中國成立航空公司,還不能像運營快遞一樣實現控股。而從成本的角度考慮,聯邦快遞在中國進行包機也比成立自己的航空公司更劃算,這對中國的航空公司恰恰是好事,根本沒必要反對。
外資快遞短期難有雄心壯志
申請已過公示期,按照中國快遞協會秘書長達瓦的說法,聯邦快遞和UPS獲得國內快遞經營牌照只是時間問題。兩家外資快遞巨頭目前在中國已經在做國內快遞了,“狼早就來了”。
業內行家普遍認為,“狼”目前并不可怕,但十年或更遠的未來就很難說了。因為目前外資快遞巨頭在國內快遞方面遇到了很大的難題。首先,由于入世承諾中并未將信件業務對外資放開,新郵政法中對外資從事利潤率最高的信件快遞進行了嚴格禁止。其次,外資的強項是國際快遞業務,所占份額超過了70%,但在業務量超過總體份額50%的電子商務配送細分市場里,外資所占份額極少,在2011年快遞業完成的36.7億件快遞中,國有、民營、外資市場份額分別為 29.4%、67.6%和3.0%。其中的緣由有點令人哭笑不得,外資快遞服務好是好,但價格過高了,而電子商務配送現階段依然在“拼價格”,不成熟的消費市場導致“低價為王”現狀,讓追求質量競爭的外資企業難獲競爭空間。
去年7月,中外運敦豪(DHL)宣布將其收購不到兩年的速遞公司中外運全一出售,民營企業深圳友和道通接盤。上周五聯邦快遞宣布完成擴建其位于上海浦東國際機場的口岸操作中心,從而進一步提升國際貨物處理能力,較以往效率提高50%,為參與競爭增強實力。
短期內難有雄心壯志,使得兩家外資巨頭申請國內快遞牌照一事,也許真的只是“履行法律手續,沒有其他的想法”。
民營快遞內外兼修提升實力
葉薇
我國快遞市場已形成多元并存、充分競爭的格局,占據近七成份額的民營快遞公司面對國際巨頭的進入有何對策?記者采訪的多個民營快遞公司負責人均認為,短期內國際巨頭的進入不會對中國快遞業造成較大影響,但從長期看,民營快遞企業將在競爭中加速優勝劣汰,加強自身軟硬件升級。
補管理“短板”
業內人士表示,UPS等進入中國市場,短期內不會對國內快遞企業帶來明顯壓力,畢竟其網點規模和國內快遞企業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但聯邦快遞和 UPS兩家國際快遞巨頭的資金雄厚、IT和自動分揀技術世界一流,服務理念也不錯,管理水平高超。這些優勢對國內快遞行業都有引領作用,從長期看極有可能改變競爭格局。
中國民營快遞在起步階段依靠加盟制實現了網點快速布局和規模擴張。但隨著企業逐步做大,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對“做強”的制約現象越來越明顯。
越來越多民營快遞力爭補足管理“短板”。韻達快遞日前宣布在上海建設102家規范化營業場所;一部分民營快遞謀劃將經營模式從加盟改為直營,以提升服務水平。
走國際路線
不管是不是“狼來了”,民營快遞正在加緊修煉內功,并逐步推進海外市場。今年6月,圓通速遞啟動全貨機運營,加快進入“航空時代”:杭州到深圳的快遞可實現“今日收、明晨至”,比以往縮短一天。圓通計劃在十年內培育20架規模的“全貨機機隊”,并加大國際運力投放力度。
繼進入中國香港市場以后,申通快遞將加快布局中國臺灣、澳門的網點,中國快遞企業“走出去”步伐在提速……
日前,國家郵政局通過網站宣布,宅急送、百世匯通等12家企業正在申請國際快遞業務許可,很多客戶尤其是大型企業客戶對國際快件的需求與日俱增。
國內快遞進入“戰國”時代
推薦閱讀 這是一個充滿故事的江湖,生,或者死,來得都如此突然。 仿佛就在一夜之間,曾坐擁2.5萬大軍的上海希伊艾斯快遞公司(以下簡稱“CCES”)便灰飛煙滅,而這家業內排名前十的快遞公司尚未徹底走出崩盤陰霾時,在浙江新生>>>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快遞業進入戰國時代 洋品牌難獲發展空間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wuliu/20120707/74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