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不是教產品經理如何轉行做測試,而是在團隊沒有測試人員的情況下,如何快速承擔起測試的工作,以下是正文:

大公司有明確的職位分工:工程師、測試、設計、運營都由不同的人負責,測試自然就是測試工程師的事,而在中小型創(chuàng)業(yè)公司,人員匱乏,很多團隊只有工程師和產品經理,工程師負責開發(fā),開發(fā)以外的事情全都由產品經理承包,這其中自然包括測試。測試是產品上線前的質量檢驗,只有通過測試,產品才能放心的呈現(xiàn)到用戶面前,本文就詳細說說,產品經理該如何做測試。
我們不探討測試究竟分多少種,每種類型又是如何定義,產品經理的測試任務基本只涉及一種:功能測試,測試的內容就是:工程師實現(xiàn)的產品,和 PM 最初定義的產品是否一致,如果一致,則測試通過,如果不一致,則測試不通過。
需求文檔——測試的基礎
需求文檔定義了產品要實現(xiàn)的功能和具體的細節(jié),工程師依據它進行開發(fā),測試當然要依據相同的標準進行測試,如果缺少需求文檔,測試就沒了依據,就很難往下進行。比如有以下需求文檔:
XX 博客系統(tǒng)發(fā)布文章頁需求清單
文章標題為必填,最長 80 個字符,支持中英文和特殊符號,超出時即時提示 “標題不能超出 80 個字符”(原型見附件)
文章內容為選填,最長 8000 個字符,支持中英文和特殊符號,超出時即時提示 “文章內容不能超出 8000 個字符”
...
進行測試時,除了要考慮產品的常規(guī)使用流程,還要重點考慮產品中的邊界問題,比如以上例子中標題和內容的字數(shù)限制。
測試用例
了解清楚需求之后就要設計測試用例了,測試用例就是一個個用戶實際的使用場景,要求有設定好的輸入條件和預期結果,比如針對上面的文章發(fā)布頁設計以下用例:

上面的 4 個用例覆蓋了常見的用戶場景,如果實際測試結果符合預期,產品基本上是合格的,但不要忘記一些隱藏的陷阱:
標題或文章內容包含 html 標簽等特殊字符時,系統(tǒng)能否正確保存?
文章內容為富文本編輯器,如果錄入的有 8000 個字符,插入圖片、添加格式后是否還能保存成功?
...
根據需求文檔可以定義大多數(shù)情況的測試用例,還有很多特殊情況的用例,需要經驗的積累來完善。還有一些特殊情況只有實際遇到才會想到,這時就需要把這種場景及時補充到用例中。
回歸測試
在產品的正常迭代中,一般是新開發(fā)了什么功能,就重點測試什么功能,但也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這次項目的目的是開發(fā) A 功能,但是在開發(fā) A 功能的過程中導致了 B 模塊出現(xiàn)了 bug,這就需要將和 A 功能相關的所有模塊再測試一遍——即使之前這些模塊都是測試通過的,這就是回歸測試。在測試相對復雜系統(tǒng)的時候,測試的工作量會大很多,之前做過的用例還要重復測試一遍,這樣測試的很大部分就變成了體力活。
如何避免重復勞動呢? 答案就是將重復勞動交給程序來實現(xiàn),這就是自動化測試。
自動化測試
自動化測試通過寫程序的方式,把人在重復勞動中解脫出來。前文中提到的 4 種測試用例,假設每次程序有改動都要再測一遍,那么我就可以把預設的表單內容寫在測試腳本中,通過指定元素的內容來判斷是否符合預期,寫好腳本后,測試框架會幫你自動完成那些操作。甚至可以自動生成測試報告。這些操作需要一定的編程基礎,如果有困難,可以找工程師幫忙。自動化測試工具筆者目前只使用過 Selenium,大大解放過我的生產力。
有獎眾測
畢竟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即使有專門的測試團隊,也很難發(fā)現(xiàn)產品中所有的問題。在正式發(fā)布前,可以將內測中的產品發(fā)給公司同事試用,采用 ”提 bug 有獎“ 的策略調動大家的積極性,只需花可樂、零食的錢就能獲取很多有價值的反饋。
筆者參與過的一個 Android APP 的項目,項目初期 Android 測試機只有 3 臺,項目又要趕著上線,我們采取這種方式把公司使用 Android 手機的同事調動起來,在正式發(fā)布前修正了一些重要的兼容性問題。
測試報告
測試結束后,要將測試結果發(fā)布出來,讓團隊內所有人了解產品目前的狀態(tài),同時將 bug 分級,為它們排優(yōu)先級,將修正 bug 的工作排到接下來的工作計劃中。
功能測試是合格產品經理的必備素質,要求能夠撰寫完整的測試用例并實踐,完成測試報告并敦促工程師團隊改進產品,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打磨改進產品。測試只是手段,打造用戶喜愛的產品才是目的。
推薦閱讀
早上看到消息,說美國家政O2O鼻祖 Homejoy 倒閉了,感概頗多。 Homejoy 也算是打“共享經濟”擦邊球的的O2O了。任何共享經濟模式下的產品都要面對六大難>>>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產品經理如何做測試?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web/20150721/296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