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團CEO林寧(騰訊科技配圖)
騰訊科技 趙楠 北京報道
從Groupon入華、高朋的出現,到引入騰訊的投資、拉手的橫空出世,2011年對林寧來說,有太多值得回味。林寧坦言,自己心里也曾有過小九九,罵過巨頭,看到同行“大躍進”式的發展,也躁動過,但最終還是堅持下來,沒有盲從。他稱,這一半來自于心底還尚存的信念,一半來自于對戰略合作伙伴的選擇,“小步快跑”、“開放共贏”,這些合拍的理念,使自己沒有理由不站在騰訊這邊。
廣告出身的林寧,個子不高、臉皮不笑、語速不快,但就是這種“慢熱鍋”式的聊天狀態,卻還總能跑出些“少斤少兩”的幽默來。“嚼著有點兒意思就夠了,太多我不會講”,那對藏在鏡片后的眼眸,格外聚神。
被巨頭“面試” 變數還是機遇?
創業者的幽默感,常常是酸味的。那種節奏舒緩、面肌不動的“林氏”表達,反而使“酸”的效果凸顯得極其強烈。
“那段經歷還挺有意思”,2011年1月,“Groupon德國的幾個人來到上海,把我和拉手的吳波等一些國內做團購的,召集起來,撂在酒店,然后他們(Groupon)打一個電話,就叫進去一個,再打一個電話,再進去一個,我們就這樣等著。起初的時候,大家還挺納悶。”
林寧清晰的記得那個像是在“被面試”的場景,“對,當時是一個一個談的,(Groupon)被問了一些國內團購的情況,交待了一些運營數字,主要內容是假如Groupon進入中國,大家能有怎樣的合作模式。”
“可以看出,他們還是想通過并購,拿到控股的。”不過,“當時國內的產業格局還很混亂,我心里想的是,不排除一切合作的可能性。”
這是F團創辦后,林寧心里的第一個搖擺。2010年底,國內團購已呈“千團大戰”,如何能甩掉大部隊、迅速脫穎而出,是每位團購創業者都在尋找的答案。而Groupon入華無疑將給這個相互制衡的局面帶來巨大的變數。是把這個變數握在手中,還是留給別人?無論怎么選,這個抉擇過程在當時都同樣令人煎熬。
事實上,尋求戰略投資者的加入,也一直在林寧腦海里蕩漾。分析當時國內的團購形勢,林寧認為,團購是一項事業,而不是一時興起的概念。
“中國消費市場足夠大,用互聯網的渠道來聚合用戶需求,將用戶導向線下,這個方向絕對是正確的。”但問題是,如果說它是事業的話,又能拿什么來支撐它的持久發展呢?在“千團大戰”下,國內團購的毛利普遍不到10%,基本都在虧錢。
在當時,國內團購的成本主要分為三塊,人力成本、推廣成本和運營成本。運營費用通常會占到總營收的60%左右。而如果有戰略投資者進入,那么在有了敦實的資金保障之外,也能獲得更多的資源支持,從而能減少大量成本。這在“千團”的競爭中,就絕對是個優勢。
大躍進 跟還是不跟?
在這種判斷下,林寧開始頻繁接觸投資者。可到了2011年4月,拉手網突然宣布獲得1.11億美元,業界一下子嘩然了。
拉手宣布融資后,馬上開始了“大躍進”的打法。據拉手網當時發布會對媒體透露的說法,到2011年年底,拉手網將在全國100個城市開設同城物流,30個城市開設體驗店,未來自建物流的比例計劃達80%。事實上,拉手網2011年開拓城市最多時達1000多座,團隊人員最高時達5000余人,市場費用約3.8億。
“拉手網每公布一項舉措,都能讓國內團購緊張好幾天”,可以說,“2011年國內團購的擴張風潮,是拉手開始吹起來的。”這也讓林寧的心里有些波動。是跟?還是不跟?與此同時,F團賬上也就一兩千萬美元。如果要打,怎么打?
“那段時間,總監、BD也都像被轟炸了似的,高管之間也有分歧,也吵過。待在辦公室的感覺燥烘烘的。”事實上,這是一個創業公司多半會遇到的較為危險的信號。如果這股來自內部的震蕩持續太長,即使沒被對手打死,也會從內部土崩瓦解。深夜里,林寧把自己隔離起來,很晚不睡,半夜2點多鐘,也能經常看到他發的微博。
“實際上,拉手當時的策略是對的。因為在那個階段,拉手的子彈最多。”林寧分析稱,“拉手當時可能覺得,各家團購模式都一樣,誰能搶到品牌的制高點,誰就有贏的可能,但F團在那個時候并沒有那么多子彈,我們也不敢給自己估那么高的值去融資。我們沒有那么多子彈可以撒。”
一方面,林寧認同規模的重要性,但在中國做團購,合適的規模到底有多大?這是林寧心里遲遲不能確定的。
“拉手當時一下擴了100座城市,我們當時在問,是30多座城市合適,還是100座合適?”這其間,林寧也找過一些投資人聊。得出的結果是,100座城市是兩到三年內的目標,而不是那個階段的目標。“當時有個投資人跟我講,京東在全國也只有20-30個城市覆蓋的是自建物流,要指望靠資源的投入,是沒有盡頭的。”
為了能夠統一決策,迅速的執行下去,盡早停止公司內部已存在一段時間的雜七雜八的聲音,林寧開始了大大小小的部門會議,要銷售終端通過數據演算,為自己設想只做30個城市的判斷提供依據。
“算法粗略來講,是這樣,以100萬人口的城市舉例,假設這100萬只有30萬是互聯網人口,這30萬用戶里面每天來你網站的有多少?再轉換成商家的購買,又有多少?”林寧稱,“有些城市在互聯網人口普及率不是那么高的情況下,你是不需要進去的。”
事實上,廣告出身的林寧也意識到拉手這種資源粗放的打法,實則非常浪費。“廣告人追求的是用‘1個億換取2個億’的收益,而不是拿‘3個億去砸5000萬’的效果。”林寧稱,“當時我們內部討論認為,這實際上是一種作為推廣的投資。它一方面是為獲取新用戶,要不就是獲取老用戶的激活、用戶的二次購買,或者就是為了一個很光鮮的品牌。但在當時那個階段,品牌對團購還沒有那么大的能量。”
推薦閱讀
團購寒冬愈演愈烈,中小型團購網站一波接一波地倒下,全國性團購巨頭裁員撤站的消息也不絕于耳記者昨日從來優團購數據中心獲悉,2月份第三周,沈陽共產生團購銷量15.9萬份,周成交額497萬元。繁華的數字背后,沈陽的>>>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tuangou/20120301/35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