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在北京舉辦的第十一屆“21世紀亞洲金融年會——消費金融論壇”上,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助理楊濤表示,當前消費金融市場是低水平、低規模的紅海,但仍有巨大的藍海潛力。

目前,消費金融的供給小于需求的缺口仍然比較明顯,消費金融的前景非常巨大,但需理性看待,不是簡單地給整個居民部門加杠桿,而是進行結構化的杠桿優化,楊濤建議,要避免惡性競爭,也要避免非理性消費泛濫。
消費金融是給居民部門提供更多金融支持讓他們加杠桿,來使得他們更多消費。首先,從整個社會的杠桿分布來看,居民部門加杠桿還有一定的空間。其次,相對而言,對居民消費加杠桿比起對居民股市投資等等途徑加杠桿,風險更可控。但要注重的是整個居民資產負債表要建立在一個良性發展的基礎上,因此不僅從數量上討論加杠桿,更重要的是結構上對杠桿進行優化,不同的人群加杠桿的潛力與風險特征有較大差異。
消費金融創新如何跨越紅海?楊濤提出“3+10”。3個基礎戰略包括:從“被動式”的消費金融到“主動式”的消費金融,第二點是“非理性擴張”到風險可控、環境可控的消費金融,第三從碎片化的消費金融到平臺化的消費金融生態體系。
過去消費金融產品是跟著消費走,但是主動式的消費金融要看到,消費金融真正的價值在于消費,現在對消費本身關注有限,更多關注金融創新,培育新的消費金融文化很重要。要在過去量入為出與“寅吃卯糧”的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避免走極端。
互聯網消費金融不能無原則地降低門檻,提高風險容忍度,消費金融提供者需要有門檻,業務門檻、制度門檻和技術門檻。消費者也需要有門檻,利用互聯網手段針對長尾人群拓展業務,需要注意長尾人群的風險容納能力,風險承受度。
未來做消費金融更重要的是打造實現長期利益共贏的生態體系,在消費之后配套一些金融跟非金融服務,比如說把已有的消費品再進行轉讓,或者說再進行打包消費,都是基于生態觀念考慮問題的重要視角。
所謂十個方向為,第一穩定時代的消費金融到大變革時代的消費金融。大變革時代有一些不同的特征,比如風險不確定性等等,比如說快速的社會結構變化,比如快速的要素流動。如何服務于這種類似于不確定性在內的大變革時代特征,需要消費金融一些新的變化;
第二從標準化的消費金融到定制化、個性化的消費金融,金融產品最大的特征首先是標準化,但是隨著大數據時代新技術的引入,如何實現定制、個性,如何把過去只能對于高端人群所提供的產品,利用個性化的手段,同時面向大眾,都提出了新的挑戰;
第三從居民個人到居民家庭消費金融;第四從個體的消費金融到社區和社群的消費金融;第五是從個人生命階段性短暫的消費金融到生命周期成長性的消費金融;第六是從局限于信貸類的消費金融到依托于金融基礎設施的消費金融;第七是從“固定場景”的消費金融到“移動場景”的動態化、嵌入式場景的消費金融;第八是從單一的消費金融到“消費金融+財富管理”的藍海疊加;第九是從單純線上,或者單純線下的消費金融到線上線下相結合消費金融;第十就是從封閉視角下的消費金融到國際化+本土特色的消費金融。
推薦閱讀
對于我們父輩的愛情基本都是“先成家后立業”,也許結婚前都見不了幾面,最后卻相守了一生,這般純粹幸福。而我們這一代年輕人,在漂泊中相識相知相愛,一切>>>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shuju/301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