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平臺的運營方式其實是和大多交互式平臺有異曲同工之處,我們這里默認你要了解的數據方向為客戶端的,而不是產品端的(產品端的另表)。
直入正題:
1、訪問渠道(即為用戶通過何種方式了解平臺,此數據可為推廣工作提供詳細的數據支持)。
2、注冊量或有效注冊量(注冊基數是平臺發展的基礎,之所以加上一個“有效注冊量”是因為有羊毛黨的存在)
3、投資轉化率(也可理解為投資注冊比,有了基數,如何想辦法將量轉化為質就是運營要重點考慮的問題了)
4、注冊用戶結構(此結構內容包括:年齡、行業、地區、關注度等,此數據為定向推廣提供支持)
5、投資用戶結構(此結構內容包括:年齡、行業、地區、投資額、活躍度等,此數據可劃分用戶層級,篩選核心用戶)
6、用戶活躍度(通過各種與用戶交互的手段,了解用戶焦慮點和痛點,那些活躍度高、罵了你還繼續在你平臺投資的用戶,往往就是你需要跪拜的核心用戶,這里不是讓你對用戶群區別對待,而是說核心用戶所提供的信息大都是平臺發展的短板所在,必補)
以上數據并不詳盡,但是很重要,好多運營的工作都是基于這些數據實施的。在此需要強調的是,這些數據不是單一、獨立的,而是連續、互補的,每一項數據都有其走勢的趨勢,你要找到導致其增減的因素是什么,然后設法破之;多項數據之間的內在聯系共同構成了平臺的數據結構,當單一的方法不足以解決問題時,就需要用多元、復合的方式實施,如同雞尾酒療法之于艾滋病。
再說一下產品端:
互聯網金融的產品端其實就是你平臺的內容,你的核心競爭力,你的用戶操作體驗。互聯網金融平臺的產品經理細分其實可以分為兩種,一是平臺架構的技術人員,一是產品規則的制定者。規則的制定者大多是有多年金融行業從業經驗的人員,他們對金融產品的理解力是沒有問題的。然而技術人員并非如此,他們在技術上的造詣可能牛逼的沒邊,但是他們對金融產品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在很多情況下,他們能將一個產品展現出來,但是僅僅是使其完成了該有的功能而已,很多細節會讓人崩潰,運營整天面對客戶的抱怨,將這些抱怨反饋給這些“產品經理”后,很多情況下這些產品經理會覺得是用戶有病、事兒逼、腦有坑,因為產品經理們是按照他們的使用習慣和設計習慣開發的這個產品。于是,問題來了,運營直面的是客戶,產品經理直面的產品,脫鉤了,怎么辦?其實這是很多運營都頭疼的問題,運營們數據也分析了,活動也做了,問題也反饋了,但是還是有很多客戶抱怨,流失率還是很大,無解了么?其實我覺得,產品經理也要做一些運營的工作,比如讓他們和運營一樣直面用戶(他們不需要和用戶交流,只聽即可),讓他們第一時間了解所謂的奇葩用戶們都有什么需求,久而久之,問題就解決了。
上面的這么多話其實意思就是,運營不要只關注那些數據,數據是外在的,是基礎,而產品和平臺核心競爭力才是發展的王道,數據+產品,找到平臺最優的發展平衡點,才是運營下的這盤棋的目的。
推薦閱讀
本次盤點的活動為已被司馬錢收錄的平臺,并在司馬錢平臺發布了相關的活動。盤點活動的時間為:2016年2月21日至2016年3月20日。>>>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聊聊與互聯網金融平臺運營數據相關的事兒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shuju/299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