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年底,都是P2P行業較為動蕩的時期。經偵介入、平臺停業、捐款跑路、提現困難等關鍵詞數量往往會在年尾出現陡增,據網貸之家發布的《中國P2P網貸行業2015年11月月報》顯示,11月新上線平臺數量為171家,新增問題平臺79家。行業累計平臺3769家,其中問題平臺1157家,達到總數的30%。
另一組數據顯示,11月問題平臺79家,占當月平臺數量的2.9%,與年初超過4%的數值相比,問題平臺發生率變得更低。該數據表明,整個網貸行業正在向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不過隨著年底大額提現頻繁,自融、拆標、資金池的平臺資金鏈出現緊張,12月份問題平臺發生率是否會出現上升,仍然值得進一步關注。
從數據看P2P的貢獻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其實,除了“問題平臺”這一數據,P2P行業其他維度的數據都非常“漂亮”。如果站在更加全面的角度分析,我們發現,P2P網貸對我國金融行業的開放和創新起到了積極作用,其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度在持續提升。
有心人士統計,行業1157家問題平臺的背后,是數萬名工作人員。以此推算,目前存在的3769家,共支撐了超過10萬人的就業。除了就業人數,第三方機構數據顯示,11月P2P的活躍投資人數和借款人數也出現了大幅度的飆升。其中活躍投資人數300.62萬人,環比上月增長了21.54%;借款人數達到了71.94萬人,環比增長23.84%。投融資人數的快速增長迅速,表明P2P的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肯定與認可。
地域方面,目前全國32個省市自治區,僅西藏和青海的P2P平臺數量少于1家。從成交量排名看,11月排名前五位的地區是北京、廣東、上海、浙江、江蘇,分別達到454.19億元、 419.27億元、143.90億元、140.56億元和27.28億元。除此之外,當月網貸成交量超過10億元的省份還包括山東、四川、重慶和湖北。出現這種較為分散的市場結構的原因,是因為中國金融借貸市場的地區割裂性,投資人相信當地的公司品牌,并且本土P2P平臺更加適應地方情況,能夠通過本土銷售網絡開展業務。
網貸之家數據顯示,11月P2P行業累計成交量達到1331.24億元,環比10月上升了11.26%,貸款余額增至4005.43億元,環比增加13.94%,是去年同期的4.47倍。隨著10月網貸歷史累計成交量突破萬億元大關,11月歷史累計成交量再進一步,已經達到12314.73億元。此外,據公開數據不完全統計,11月份至少有8家P2P平臺宣布完成融資,總金額約10元人民幣。
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今年第三季度宏觀經濟數據顯示,9月末人民幣貸款余額92.13萬億元,同比去年同期增長15.4%。與此數據相對照,9月P2P貸款余額增至3176.36億元,同比去年同期增長492%。從貸款余額同比增長速度來看,P2P行業對于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發揮的作用不可小覷。
銀行補充與普惠金融
瑞士信貸旗下沛豐中國的研究報告《角色轉變與風險如何塑造P2P行業》指出,P2P是金融服務與高科技相互碰撞的產物。作為一個影響人數眾多的金融模式,它是高科技的,是創新的,更是顛覆的。在發達國家,P2P幫助借款人再融資,以更優惠的價格購車,并降低信用卡還款的高利率。在其他地方,P2P主動或被動地為銀行體系之外的人群提供普惠金融服務。
該報告指出,“中國P2P市場已經遠遠超過全球其他市場。從賬面價值看,中國P2P規模約為美國7倍,是全球最大的P2P市場。
中國的P2P市場規模為何如此之大,這要從我國金融服務市場的結構性缺失談起。融資端層面,由于我國缺乏多層次的資本市場,使得絕大多數中小微企業是無法得到銀行等金融機構提供的金融服務,P2P的出現和發展恰好填補了這部分市場空白,成為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的有效途徑之一。
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資料顯示,2013年年末,我國小微企業達到785萬家,年均增長速度在10%以上,占全部企業的比重達到95.6%。貢獻了中國60%的GDP和50%的稅收。銀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12月末,全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20.70萬億元,占全部貸款余額的23.85%。
眾所周知,中小微企業貸款難、貸款貴的問題一直凸顯。從傳統的銀行體系貸款,對于小微企業和個體戶而言,基本上成功率很低。以往,小微企業的貸款主要通過民間借貸實現,現在通過P2P,讓以往的民間借貸從線下轉到線上。通過互聯網、大數據等高科技技術,P2P讓借貸變得更加的透明、便捷和高效。
在2015中國普惠金融國際論壇上,銀監會副主席周慕冰公開肯定了P2P為解決小微企業貸款難所做的貢獻,將P2P明確定位于傳統銀行的補充。12月3日,前銀監會主席劉明康撰文表示,P2P簡化了信貸分配的方式,也許會成為擴大和深化中國金融行業的關鍵。P2P將助力企業成長和創新,并促進國內消費。
投資端層面,P2P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國內理財產品不足,投資人理財普遍遭遇的利息低、門檻高等問題,這也就是政府所說的“普惠金融”。
中國的投資渠道十分狹窄,中低收入者理財除了國債、基金、股票、寶寶類產品之外,基本上就是銀行存款了。然而,中國目前仍保持信貸緊縮的環境,大型國有商業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接近20%。同時,目前仍有4億中國人被現有銀行體系排除在外。
《角色轉變與風險如何塑造P2P行業》指出,“中國人的投資選擇很少。個人進行海外投資基本不可能,國內理財產品已達超額認購,并且中國家庭長期的投資標準品房地產,如今的收益也不太穩定。同時,儲蓄賬戶利息封頂,更迫使投資者尋找能帶來更高收益的投資產品。”
P2P行業收益高、門檻低,周期靈活、產品透明等諸多特點,有效擴寬了中國人尤其是中低收入人群的理財渠道,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參與其中。總的來說,P2P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金融創新和進步,既有利于貸款方,也有利于投資人。因此,中國政府監管方的鼓勵和扶植一直也沒有停止腳步。
7月18日,央行等十部委聯合發布《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支持互聯網金融穩步發展”。11月初,《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正式將“規范發展互聯網金融”納入“十三五”。
如何甄別平臺是否要跑路
每逢年底,P2P行業“跑路”平臺陡增,主要有如下兩個原因。首先,年底是資金使用的高峰期,投資者資金需求大,一些規模不大的P2P平臺不可避免受到影響。其次,P2P行業在高速發展的同時,不少小平臺存在自融、拆標、資金池等情況,年底容易出現資金鏈斷裂的情況,這也是導致“跑路”平臺增多的原因。
來到年關,投資者尤其要擦亮眼睛,及時辨識可能出現問題的平臺。下面歷數一遍P2P平臺跑路的可能征兆。
【大戶撤資】
大戶的投資額度大,消息靈通,對平臺的看管嚴密細致。任何風吹草動,包括負面消息、資金的去向等,都可能致使大戶集體撤資。因此在獲取情報上,他們是負面信息的優先獲得者。大戶撤資之后,也是平臺最緊張的時期,作為散戶的投資者需要密切關注大戶的資金變動。
【負面頻出】
負面消息對網貸平臺來說常常是致命性的。負面消息泛指一些違法犯罪的現象,比如在各大第三方平臺以及小道消息中出現的負面新聞。負面消息動搖的不僅僅是一個人的忠誠度,而是所有投資人的信心。出現負面新聞時,投資者要仔細考慮是否需要撤資,尤其是對于一些較小的平臺而言。
【發標異常】
一般而言,一個良好平臺的運營情況是持續穩定的,發標數量、投資期限、標的額度、收益率都是比較一致,很少出現大幅度波動。如果平臺突然出現發標異常,標的金額、期限、收益率等發生較大改變,同時,借款原因含糊,資金去向不明,借款人信息披露較少,投資人需要立即提高警惕。
【高層換人】
一個可靠的投資平臺不僅產品運營是穩定的,其公司管理層也是穩定的,工作人員流動性不大,。一旦平臺內部人員更換法人代表或高層頻繁異動,說明內部有了變化,很有可能是利益分配不均,或者個別股東察覺風險過大想要撤資,那么投資者就要非常注意了。
【提現放緩】
到了這一步,有些平臺是立即倒閉,剩下的就是一拖再拖,等著大戶墊資去救場,但是往往等來的都是徒勞。
年底可投什么樣的平臺
評判一個平臺是否安全可靠,可以從背景實力、平臺風控、運營能力、信息披露、用戶體驗等角度分析。經過8年的發展,P2P行業中已涌現出一些在上面幾個方面都比較強的平臺。
由于年關平臺“跑路”的主要原因是資金鏈斷裂,如果想要在年底投資一個穩健可靠的平臺,讓自己的資金安全過年,首先需要考慮的是一個平臺的成交量以及成交量、注冊資金、風險準備金、擔保情況影響下的風險承受杠桿。
文/老拙
從事過互聯網、媒體,目前供職某P2P平臺。對互聯網金融、P2P、新三板、資產證券化、融資租賃等有一定研究。
推薦閱讀
p2p網貸本屬于傳統金融機構有益的補充,是普惠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從2007年被引入中國后,這個概念就被玩壞了。P2p變成了圈錢的工具、變成了垃圾聚居地、變成>>>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shuju/298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