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依然大熱,盡管自今年7月陸續重磅頒布的監管意見,令互聯網金融的政策愈發明朗,可是監管政策的收緊之下仍有諸多互聯網金融企業還在持續發力,仍有不少新P2P公司仍在強行破局。
另一方面,資本寒冬來臨,在跑路不誠信之外,因資金斷裂導致的P2P倒閉事件也時有發生。就在今年8月份,深圳多家P2P平臺遭到經偵部門突襲調查,數家平臺管理層、員工被帶走調查,其中不乏全國知名平臺。
可以說,在突如其來的監管風暴面前,不少平臺也開始主動自我整改,目前行業里已經有不少平臺開展自查、自糾,完善平臺模式和流程以符合監管的要求。但自我整改仍需要有第三方監督機構進行公正客觀的審查,這更是對消費者負責。
10月底,融360金融搜索平臺和中國人民大學國際學院金融風險實驗室聯合發布的2015年第三期網貸評級報告認為,95%的P2P網貸平臺迄今不符合國家最新的互聯網金融監管要求,采用資金銀行存管的平臺不足5%,而且不同程度地存在資金池現象。
此次融360《2015年網貸評級報告》第三期,基于238家P2P平臺今年4月-8月間的樣本數據進行了跟蹤分析,并且對其中118家符合評選條件的網貸平臺進行了評級。據融360網貸評級課題組統計發現,當前正常運營的網貸平臺有1900多家,整個行業與銀行達成存管合作的平臺可能不到5%。
面對P2P行業目前現狀,人們必然會聯想到,P2P“裸奔”現象嚴重為何這么嚴重?這一調查結果如何出臺的?融360的報告有權威性嗎?未來的網貸監督應該如何發展?
無論如何,P2P、網貸需要第三方監管,尤其是融360以客觀數據說話的監管,一方面可以對行業現實提出警示,另一方面則是對消費者負責,網貸需要市場監督,得有人為投資者說話。
資金銀行存管率不足5% “裸奔”現象嚴重
央行在今年7月份發布了互聯網金融《指導意見》,細則雖未出,但威力已初現。從《指導意見》來看,監管方關注的重點在于三個方面,一是業務范圍的劃定,二是注冊資金的數額,三是資金的存管。據融360統計數據顯示,目前網貸行業采用資金銀行存管的平臺極少,而且在很多平臺推出的活期理財計劃中,普遍存在資金池現象。
《指導意見》規定P2P平臺資金必須“銀行存管”,為順應監管大方向,不少平臺都開始積極尋求與商業銀行合作。而商業銀行也由之前的謹小慎微開始更加積極主動,目前已經有中國建設銀行、民生銀行、廣發銀行、招商銀行、中信銀行、浦發銀行等已經推出或有意涉足與P2P平臺的資金合作業務。
另外,納入評級的平臺中,與不同的第三方支付機構有資金托管合作的不足四成。不過,由第三方支付公司參與的 P2P 資金托管模式存在一些漏洞,目前P2P平臺存放在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所有資金,是統一存放在以支付公司的名義開具的銀行賬戶中。第三方支付內部賬戶之間的資金轉移,是否非法挪用,銀行無法有效甄別。
融360網貸評級課題組在調研中發現,存在資金池違規操作的平臺不在少數。很多P2P平臺都推出了活期理財產品。從用戶體驗角度來講,P2P活期理財產品的確滿足了投資者對于資金靈活性的要求,避免投資人資金站崗的問題。
但是P2P平臺的活期理財產品在實際中存在諸多違規情況:首先是信息披露問題,因為活期理財對應的是債權包,所以很多平臺的投資者都無從知曉自己的錢到底匹配到了哪個借款人;其次是平臺墊付問題,因為有些平臺的投資人活躍度不高,那些想提前提現的投資人在轉讓債權的時候會存在好幾天都轉不出去情況,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產生,很多平臺都選擇自己先墊付;第三是債權不夠問題,一般來講正規操作的活期理財產品是必須現有債權然后才進行匹配,但是有些平臺的債權相對較少,現有的債權無法滿足活期理財用戶的需求,平臺就先把用戶資金歸集起來,形成一個池子,用新進入用戶的錢來還老用戶的本金和利息,也就是行業常說的“借新還舊”、“拆東墻補西墻”。這種操作模式對平臺自身的流動性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一旦平臺遭遇用戶大量提現的情況,平臺很可能因流動性不足而“猝死”。
網貸監督以客觀數據說話
可以說,當前P2P行業亂象叢生,一面是風口、一面是風險,有人推出年化8.8%,就有人敢飚到年化12%,消費者該如何選擇?P2P網貨該如何監管?
也許有人會質疑融360的數據,融360憑什么有出具這樣一份報告,這個報告有何權威性?
從這一點來說,我認為,以金融搜索平臺模式為核心業務的融360的確有這個實力,因為首先就是數據說話。
此次融360《2015年網貸評級報告》第三期,基于238家P2P平臺今年4-8月間的樣本數據進行了跟蹤分析,并且對其中118家符合評選條件的網貸平臺進行了評級。其中A類平臺11家,包括陸金所、開鑫貸、人人貸、宜人貸、拍拍貸、玖富、積木盒子、翼龍貸、投哪網、信而富、點融網,占比9.32%;B類平臺51家,占比43.22%;C類平臺56家,占比47.46%。本期有7家平臺評級結果下調,9家平臺上升。
從更大的網貸行業來看,據融360網貸數據統計顯示,截止2015年8月底,網貸行業累計問題平臺966家,正常運營1867家,行業淘汰率達34.1%。
可以看到,融360的監管報告就是以數據說話,都是最真實的基于數據之上的客觀眾分析。網貸監督是個技術活,客觀數據佐證必不可少。
而融360能以數據說話,其根本就在于融360的核心定位:金融搜索平臺模式。融360在2012年3月網站上線當月,即獲得光速領投、凱鵬華盈及清科跟投的A輪700萬美元融資,并分別于2013年8月和2014年7月完成B輪和C輪融資,先后由紅杉中國基金和淡馬錫旗下蘭亭投資領投。
前不久,融360于10月14日宣布,已經完成由云鋒基金、賽領基金等國內基金領投,紅杉及Star VC跟投的D輪融資,最終實際融資總金額超過10億人民幣,這也是紅杉連續第三次參與投資融360。
除了私募大佬看好之外,賽領資本的參與標志著融360首次引入了具有國資背景的投資機構,國家隊入場色彩明顯。融360以金融搜索平臺模式完成的這次D輪資金,可以透露出互聯網金融新一波的脈絡走向,就這是平臺型互聯網金融的風口已經來臨。
事實上,金融搜索比價能高效地連接大量金融機構和普通用戶,相對來說政策風險較低,金融搜索平臺的潛力正在得到驗證。而且,融360開發的大數據風控系統又成為構筑獨特競爭力門檻。
雖然融360已經躋身于最新的獨角獸公司,但融360聯合創始人、CEO葉大清仍非常冷靜以及務實:融360要進一步成為連接大量金融機構和普通用戶的最大第三方獨立平臺和開放平臺。
成為第三方獨立平臺的價格就在于要用真實客觀的數據,對P2P、網貸行業進行有效監管,讓互聯網金融行業有序健康發展,這也是“國家隊”賽領資本看好融360的根本原因。
大數據風控保證技術派的監管
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監管,其實更需要的是技術實力。
2014年融360進入了大數據風控領域,和8家國內一線征信機構建立了合作伙伴,其獨家開發的“天機”風控體系將使5萬元以下的小額貸款申請完全在線化。
金融最核心的競爭力就是風控,葉大清認為,未來大數據風控將是互聯網金融的咽喉命門。把大數據轉化為貸款申請人的信用評估,從而控制信用風險。
基于大數據風控,融360的技術實力也得到了認可。今年已經有幾家成功進行巨額融資的互聯網金融平臺,包括螞蟻金服(120億)和眾安保險(9.34億美元)、融360。這其中只有融360一家作為金融搜索平臺獲得巨額融資,因此對于融360來說,顯而易見它對于互聯網金融的攪動,在于能否將金融搜索比價這一切入口攪得風生水起。
可以說,在所有獲得巨額融資的互聯網金融平臺中,融360最有可能發起一場改變消費者使用金融服務的新應用場景之戰,而核心的訴求,就是將金融服務透明化做到徹底。有了根本的大數據風控,對于其它互聯網金融平臺的把握和評判才能做到有據可依、有的放矢。
2015年“互聯網+普惠金融”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普惠金融任重道遠。目前中國的小微企業和老百姓的融資渠道相對比之前豐富,利率市場化和貸款的小微化趨向很明顯,用戶渴望擁有更多的便利性和性價比。葉大清認為,這正是搜索、比價、智能推薦以及大數據風控所能發揮的巨大空間。
目前,中國小微企業和普通消費者的綜合融資成本依然相當高,獲得金融服務的比率和方便程度是全球最低之一。通過互聯網高效率、低成本地獲取客戶,利用大數據來管理風險,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在這些方面中國的金融服務機構能力還不夠。
中國消費者和全球消費者一樣,希望簡單、安全、便捷地獲取普惠金融服務,更需要融360通過服務來切實降低融資成本,提高融資成功率。在這其中,網貸監管就是最為迫切和現實的需求。
網貸評級多多益善,投資人會用眼睛投票。從這次融360發布的第三期《2015年網貸評級報告》來看,融360正在以自身的金融搜索平臺模式成為真實數據的集中地以及技術派的監管平臺,這是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必要保證。
推薦閱讀
10月26日,在“2015年長三角互聯網金融高層對話”論壇上,上海市常務副市長屠光紹表示,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近期有望掛牌,并很可能落戶上海。對此,有相關知情人士補充道,該協會或將于今年11月末落地。>>>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P2P行業現狀:95%的平臺仍在“裸奔” 拆了東墻補西墻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shuju/297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