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節馬上就要到了,“十一”專屬節日理財市場也再次火熱起來。各大理財平臺紛紛推出自己的節日理財產品,希望在理財市場上分得一杯羹。但是,目前市場上投資理財產品種類繁多,在諸多的產品中,究竟哪一種更適合自己呢?下面,我們整理了理財專家的一些建議,供大家參考一番,希望能在國慶七天小長假里實現“人閑錢不閑”的期望。
銀行理財:安全系數高
自去年11月以來,央行曾5度降息、4度降準,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也日漸下降,自今年5月開始連續4個月持續“瘦身”,平均預期年化收益率已破5,其中8月更是創下年內新低,僅為4.54%。然而,隨著中秋國慶雙節的到來,按照以往的經驗,銀行會將推出針對中秋國慶的專屬理財產品,屆時收益或將“抬頭”,不過,有專家表示沖高幅度依然有限。
我們知道,銀行理財的最大優勢是安全系數較高,有銀行這個大靠山在,投資用戶至少在安全性上不用多擔心。但與其他的理財方式相比,銀行理財產品在收益率以及門檻方面并不占優勢,同時在流動性上也稍顯不足,如需提前取款則只能按活期存款利息計算。
日前,有消息稱,已有多家銀行提前終止多款理財產品,主要原因在于近期股市的重挫與企業提前還款。理財產品的提前終止也就意味著收益會受到一定的影響,所以市民以后在購買此類理財產品時要注意其收益的起止日期,而不是購買和到賬的日期。
國債:風險低
國債與銀行理財產品一致,是普通市民相對保險的一種投資方式。同樣受央行降息降準政策的影響,國債年利率也隨之受影響。以8月10日發行的儲蓄國債為例,3年期為票面年利率為4.5%,5年期票面年利率為4.87%;而于9月10日發行的憑證式國債,3年期票面年利率4.25%,5年期票面年利率4.67%�?傮w來說,國債的收益率算不上高。
由于國債有國家信譽為擔保,風險非常低,其享有金邊債券之美稱。同時,上市國債品種的流動性比較強,享受與銀行活期存款同樣的隨存隨取的流動性。
但國債也存在著一些弊端,就是時間問題,國債的償還周期一般是比較長的。如果市民將大部分資金投入了國債。在償還期限未到之前,如果有急事需用錢就會遇到周轉不靈的困境。所以國債不可一次購買太多。
股票:收益高
股票是比較常見的一種投資理財方式,因其高收益而頗受投資人歡迎。自5·28之后,股市行情一路下跌,曾創下八年來單日降幅最大的記錄,也曾出現多個單日超過千只股票跌停的記錄,股民也正如坐過山車似的。
近期股市的陰晴不定,讓很多股民紛紛搬離股市轉戰其他的投資理財方式。雖說股市的收益可日達10%,但虧損率每天也是同樣可以達到10%。由于股市的不穩定性以及不可預測性,對于心理承受力較差的投資者來說,股市還是越少接觸越好。
“寶寶”類理財產品:流動性高
自余額寶等“寶寶”類理財產品橫空出世后,就帶起了國內投資理財潮。其實,“寶寶”產品本質上仍是貨幣基金,其低至1分錢的投資門檻、極強的流動性、便捷性以及相對于銀行存儲較高的收益率吸引著眾多的投資者的歡迎。在余額寶獲得極大的歡迎之后,騰訊的微信也聯合華夏基金推出了微信理財通,百度、京東、網易等互聯網大佬紛紛推出了互聯網“寶寶”產品。
不過,隨著央行降息降準的影響以及競爭的加劇,“寶寶”類理財產品的收益日漸走低,如今,余額寶7日年化收益已降至3.2%左右,當年風光如今已然不復存在。同時,加上第三方支付新規的限制,如今,“寶寶”類理財產品優勢不再,不過,仍然有大批的追求者。
P2P理財:高收益低門檻,兼具高流動性
P2P理財產品憑借其高收益、低門檻、投資靈活等優勢已然成為不少草根投資者的最愛,成為當下最熱門的投資理財方式。目前國內P2P產品的收益率多在8%以上,不少在10%左右,還有不少平臺產品的收益能達到15%以上。可以說,這樣的收益是銀行理財、國債、“寶寶”類產品所不能企及的,甚至可以說,可以與股市的收益率相持平,因為股市平均年化收益也就在百分之十幾左右。
在投資門檻方面,P2P產品也是極低的,有些平臺十元、百元就可起投,甚至也有1元即可投資的平臺。雖說這與余額寶等“寶寶”類的產品的超低門檻無法相比,但其收益可以說是其的4-5倍。同時,P2P理財產品的流動性可與“寶寶”類相媲美。對于不少可以略微承受風險的投資者來說,選擇一款P2P產品也是不錯的選擇。
綜合來說,P2P理財在各項理財方式中更勝一籌。不過,雖說P2P理財高收益會吸引不少投資者眼球,但P2P產品畢竟屬于新生事物,投資新手在選擇平臺時應選擇國內知名的、口碑較好的、有實力的平臺,像是國內享有良好口碑的P2P平臺安心貸就是很好的選擇,同時,要牢記“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里”的投資原理。
推薦閱讀
9月21日下午,證監會門前聚集了一批請愿者,身穿印有“血本無歸,還我血汗錢”口號的白色服裝,高喊“維護投資者權益”。>>>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十一”國慶理財方式大PK,誰更勝一籌?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shuju/297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