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天津6月11日電(記者鄧中豪、徐岳)近日,媒體曝出某“超級網銀”用戶在24秒內被盜10萬元,引發軒然大波。專家指出,“超級網銀”獨有的跨行管理銀行賬戶功能,極大地便利了企業和個人用戶資金歸集、管理的需求。而面對“超級網銀”時代的更多挑戰和層出不窮的安全問題,銀行的風險提示和安全防護能力仍有待加強,用戶的風險防范意識也亟須進一步提高。
切中市場需求“超級網銀”快速興起
“‘超級網銀’真的很有用。”天津某事業單位的小何告訴記者,自己每個月都會把中行工資卡里的錢轉到常用的招行卡里,自從用“超級網銀”把兩張銀行卡關聯了,只要在招行的網銀界面就可以把中行卡里的錢轉過來,過程很簡單,而且沒有任何手續費。
事實上,和小何一樣使用“超級網銀”的人正越來越多。所謂“超級網銀”,即央行第二代支付系統,其最被關注的功能便是能通過網銀跨行管理其他的銀行賬戶。
招商銀行天津市迎水道支行大堂助理谷博涵告訴記者:“使用‘超級網銀’,首先需要在網銀界面上對多個銀行卡賬號進行關聯,關聯后,即可登錄‘發起行’的網銀,管理其他網銀賬戶。這些銀行卡不需要是同一個人的,只要同時使用U盾認證即可。”
“很多人都有很多銀行卡。以往各個銀行網銀相互獨立,查詢、歸集資金很麻煩也很昂貴。使用‘超級網銀’,只需要登錄一個網銀就可以管理全部關聯銀行賬戶,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生活。”中央財經大學民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永壯認為,“超級網銀”同樣滿足了企業運行中母公司、子公司之間資金上劃下撥以及家庭成員之間資金管理的需要,準確地切中了市場的需求。
方便了用戶的同時,“超級網銀”也“方便”了銀行——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認為,各銀行大力推廣“超級網銀”同樣包含著從其他銀行“爭奪存款”的目的。由于各銀行網銀功能類似、替代性強,一旦客戶以某銀行為“發起行”,其他銀行賬戶的資金自然被“歸集”到這家銀行,成為該銀行的存款。而在市場競爭中,許多中小銀行也的確“歸集”到了很多大銀行的存款。
24秒被盜10萬元“超級網銀”遭質疑
近日,“超級網銀”的安全問題頻頻出現,使其深陷質疑漩渦。某用戶前不久使用網銀支付貨款,因為出現“支付故障”,按照客服的說法,簽了一份對方發來的簽約授權協議,將自己的賬號關聯了對方賬戶。短短24秒內,網銀內的10萬元被對方悉數盜取。
360互聯網安全中心認為,與“超級網銀”有關的詐騙案例日漸增多,騙子通過釣魚鏈接、交易失敗提示、客服聊天等組合,誘騙受害者進行“網銀授權支付”,由于“超級網銀”并不對雙方關系進行認證,騙子可輕易將受害者的資金盜取。金山毒霸安全中心在對國內105家商業銀行超級網銀簽約的安全性進行簡單評估后亦認為,從“超級網銀”的授權過程來看,包括中、農、工、建在內的絕大多數商業銀行的“超級網銀”并不安全。
在業內人士看來,“超級網銀”的安全漏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授權過程較為簡單——用戶只需輸入賬號、密碼,使用U盾等完成動態認證并登錄網銀;其次,關聯賬戶轉賬過程中既不需要輸入密碼,也沒有手機短信等信息提醒,一旦發生詐騙事件,用戶無從得知,且部分銀行關聯關系的解除過程較為繁瑣;第三,銀行對“超級網銀”存在的風險,并未做到足夠的提示。
對于以上問題,經過記者實測,確實不同程度地存在。
“超級網銀”如何度過“安全高考”?
天津萬華律師事務所律師李琳認為,出現24秒被盜10萬元等詐騙案例,恰恰說明許多用戶對“超級網銀”的功能并不了解,這也一定程度上表明涉案銀行對“超級網銀”的風險提示并不到位。李琳認為,對于客戶資金被盜取的案件,涉案銀行同樣需要承擔一定的責任。
李永壯認為,銀行卡關聯的過程中,需要雙方同時進行U盾的動態認證,一般可以認為雙方是知情的、自愿的。但技術層面的安全并不代表現實操作層面的安全。李永壯建議,應在關聯過程中進行更充分的風險提示,對關聯雙方的關系有所限制,在轉賬過程中增加輸入密碼、短信確認等程序,簡化解除關聯的流程,使犯罪分子得手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趙錫軍指出,確保“超級網銀”的安全性,不僅需要銀行增強風險提示,加強防護能力,也需要用戶增強甄別能力,提升“金融素質”。
建設銀行工作人員提醒,“超級網銀”在為客戶帶來便捷的同時,也在改變用戶的使用習慣。以往很多用戶認為只要銀行卡在自己身上,錢就在自己身上,而在“超級網銀”時代,一些使用習慣可能發生了變化。這需要用戶對“超級網銀”進一步增進了解。
中信銀行工作人員則表示,用戶在辦理“超級網銀”業務前,一定要認真閱讀相關協議,慎重選擇相關服務。不要輕信網絡上的“付款鏈接”,更不要把自己的銀行賬戶和陌生人關聯。
推薦閱讀
6月6日消息,據CNN報道,根據CanaccordGenuity的報告,三星在美國智能機市場已經超越蘋果。5月,三星的智能機銷量比包括蘋果iPhone在內的任何一款品牌都要高。 這份>>>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shuju/20130611/269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