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美國《財富》雜志網絡版周三撰文稱,隨著全球網民人數激增,以及個人數據資料的迅速膨脹,個人數據管理服務將蘊含巨大的潛力,甚至有望取代PC和智能手機。
以下為文章全文:
新興領域
有關第三方企業通過各種方式竊取數據,然后出售給廣告主的報道已經屢見不鮮。但網民對如何保護個人信息卻知之甚少,更不用說對數據的訪問者和使用方式加以控制了。
直到目前,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家創業公司,在新興的個人數據控制領域展開競爭。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的報告,個人數據是21世紀的一項資產,用戶應當把它視同“銀行里的錢”。市場研究公司Forrester Research預計,尚處于發展初期的個人數據管理市場規模達到數十億美元,今后18至24個月還將實現大幅增長。僅在美國市場,每年通過第三方搜集消費數據所花費的資金就超過20億美元。Azigo、Mydex、The DataBanker、Personal.com等企業都在這一領域爭相掘金。
這些個人數據寄存柜究竟是如何工作的呢?這就相當于一個云計算樞紐,既可以充當虛擬保險柜,又能提供個人數字助理服務。通過該樞紐,用戶可以管理自己的在線生活,并存儲所有數字信息,包括財務信息、病例、電影、音樂等。借助智能控制系統,還可以確保用戶的個人信息只向值得信賴的網站開放。《拉:語意網絡的商業變革力量》(Pull: The Power of the Semantic Web to Transform Your Business)一書的作者戴夫·西格爾(Dave Siegel)認為,這種網絡寄存柜最終將取代PC、平板電腦、iPhone、微軟Windows和蘋果Mac,當然,也包括谷歌Android。
融資現狀
這似乎是創業公司慣有的狂妄。或許的確如此,但據波士頓咨詢公司測算,2016年的全球網民將達到30億,約占世界人口的一半。用這一人數乘以他們的個人數字資料,便會得到一個天文數字。這就不難理解風險投資家關注該領域的原因了。史蒂夫·基斯(Steve Case)就是其中之一,他的公司Revolution投資了Personal.com。根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資料,Personal.com 2011年1月融資730萬美元,今年3月又新增350萬美元。其競爭對手Sing.ly也已累計融資700萬美元。
在被問及是否難以獲得首輪種子融資時,英國Mydex聯合創始人威廉·海斯(William Heath)回答道:“我們得到了我們需要的。”而美國馬薩諸塞州的Azigo聯合創始人兼CTO保羅·特里夫西克(Paul Trevithick)則表示:“如果你擁有足夠的用戶,就不難看出從個人數據存儲業務中延伸出的多種商業模式。”Azigo是一款免費的網絡個人信息服務,可以關聯用戶喜歡的所有品牌、廣告偏好、商品目錄和團購賬號。
“我們才剛剛開始,但顯然已經萬事俱備。”Mydex的海斯說。
關鍵問題
現在的關鍵問題是,這類技術何時能夠進入主流。Connect.me創始人德拉蒙德·里德(Drummond Reed)認為,一款“殺手級應用”將成為整個行業的催化劑。首款依托個人數據寄存器和個人數據網絡的服務,將標志著這類產品進入主流。他的公司正在利用一款名為The Respect Trust Network的服務打造這一框架。該服務的原理如下:無需注冊多個網站,不必記住大量密碼,也用不著打開多個瀏覽器標簽,只要登錄一次,然后與名為“個人頻道”的寄存器建立關聯即可。通過該服務,便可訪問用戶所列的各種購物網站、銀行賬號和博客。該服務計劃于2013年末發布。
曾經任職于網景和McAfee的卡梅隆·劉易斯(Cameron Lewis)則采用了不同的方法。2011年,他推出了可以充當網絡客戶端的Statz.com網站,幫助用戶創建經紀賬號——類似于Schwab和E-Trade——并管理個人數據,從而直接出售給營銷人員。他將這種模式稱作是數據管理行業的首個“商會”。當Statz.com無法繼續融資時,劉易斯利用類似的創意創辦了The DataBanker。
其他觀點
盡管以廣告為基礎的互聯網為美國貢獻了2%的GDP,但網民還是非常渴望利用自己的個人數據盈利,或是對數據加以控制。但部分批評人士并不認同這一理念。咨詢公司Wireless Internet & Mobile Computing總裁阿蘭·瑞特(Alan Reiter)就明確表達了這一觀點:“坦白講,我沒發現這些公司中有多少取得了成功。”他指出,消費者已經在Facebook和其他社交網站上免費提供了數據,并且同意企業收集這些數據。
隱私和用戶保護組織Personal Data Ecosystem Consortium執行總監卡利亞·哈姆林(Kaliya Hamlin)分享了一份名為《個人數據現狀》的報告,其中列出了三大主要商業模式。例如,存儲于寄存器或通過實時網絡瀏覽器訪問的數據,可以由所有者直接銷售,也可以通過第三方銷售給廣告主。此外,借助數據聚合服務,用戶還可以將自己的數據與他人的數據匯總起來,然后一同出售或分享。“可能還有很多其他的模式。”哈姆林說。
Azigo的特里夫西克則認為,廣告主完全有可能調整與消費者的關系,因為這符合他們的利益。如果消費者成為高質量的數據來源,對復雜的數據挖掘技術的需求便會降低。這也符合西格爾的觀點。個人數據向云計算的大規模遷移已經進入到關鍵階段。最終的決定性因素是什么?“當智能手機變成‘啞巴’時。”他說,“當LG、三星、HTC這樣的公司生產的手機不再提供本地存儲空間,而需要通過互聯網獲取所有信息時,啞巴手機時代就將開始。”屆時,所有設備都要以個人寄存器為中心。
西格爾認為,蘋果屆時也會被迫推出優秀的數據寄存服務。
推薦閱讀
希望中國制造出更多廉價勞動力的人該閉嘴了,中國不僅存在隱性失業,未來顯性失業率還有可能上升。根據官方公布的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經濟風險主要集中在就業數量下降與大企業債務風險。 雖然中小企業仍然處于臨界>>>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財富雜志:個人數據管理服務潛力巨大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shuju/20120802/79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