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到2010年,赴美上市一度成為地產經紀公司的“流行病”,從易居中國、中房信到21世紀中國不動產,再到思源經紀,相繼登陸美國資本市場,空前繁榮。
在那時的海外投資者眼中,全球樓市低迷,中國房地產市場風景獨好,加之地產經紀服務在海外相對成熟,是看得懂的業務模式,這令前往美國上市的這幾家公司,并沒有遇到多少障礙,甚至受到一定追捧,上市之初的市盈率頗為樂觀。
但這樣的好景并不長,在去年力度空前的房地產調控政策打壓下,國內樓市轉冷,業績出現下滑,更關鍵的是,海外投資者對中國房地產市場以及中概股的看法發生“大轉彎”,幾家房地產經紀公司的股價應聲倒下,甚至低過每股凈資產,換手率也屢創新低直至無人問津。
當上市之初的風光褪去,美國資本市場也露出了殘酷的真實面目。時至今日,中房信已啟動私有化,思源經紀遭到紐約證券交易所退市警告,21世紀中國不動產更是面臨股東提出的清盤要求。這不僅給公司的正常運營造成干擾,也令公司支出驟然上升。此時此刻,也許真到了這些地產中概股進行反思的時候:赴美上市究竟給公司帶來了什么?
如果說為融資、為品牌,那么融資的目的上市之際已經實現,但再融資的計劃現在看來卻毫無希望,至于對公司品牌的益處,也是似有還無,倒是中概股頻造假屢受質疑,集體形象大扣分。
“上市最主要的還是股東利益沖動,成功上市對股東尤其是創始股東以及后來的PE股東意味著巨大的利益。”一位國內地產公司的董秘對記者如實說。上市后立即減持套現的情況自然不罕見,不過面對陌生的美國資本市場以及花樣繁多的金融手段,這些地產中概股創始股東未必人人都能成為贏家。
上市前急于以優惠的條件籌集資金,最終導致一手創辦的企業的控制權遭到海外資本的蠶食,并非沒有實例。21世紀中國不動產創始股東上市前與PE簽訂的可轉換票據(exchangeable note),如今成了令上市公司陷入清盤危機的導火索。
也許又回到那個老問題上了,應不應該上市?作為上市公司,往往面臨這樣的矛盾:金融資本不講忠誠,只顧短期利益,但公司的發展卻依賴長期穩定的戰略和股東的信任。地產經紀公司也不例外。
擴展閱讀:
推薦閱讀
>>>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退市清盤? 地產中概股在美集體“淪陷”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shuju/20120217/32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