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美國科技博客網站BusinessInsider周五發表了署名尼古拉斯•卡爾森(Nicholas Carlson)的文章,詳細點評了扎克伯格做過的11件傻事。
以下為文章全文:
Facebook將于今年5月上市,屆時身為該公司創始人兼CEO的馬克•扎克伯格 (Mark Zuckerberg)的身價將達到250億美元。創造一筆如此巨額的財富,不僅需要智慧、領導力以及勤勞,運氣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扎克伯格也曾犯下許 多錯誤,但幸運的是每次他總能化險為夷,或是亡羊補牢。
1、遭遇搶劫
有一次扎克伯格在加油站遭到一名持槍歹徒搶劫,但當時他選擇跳上SUV,迅速逃離。幸好毫發未傷,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2、險些被趕出公司
扎克伯格曾經聘用了一幫資深經理人,其中包括亞馬遜前高管歐文•范納塔(Owen Van Natta)。范納塔曾經想將Facebook以數億美元的價格出售。后來,扎克伯格炒掉了范納塔等一干人,聘請更有耐心的雪莉•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出任COO。慶幸的是,扎克伯格在與資深經理人的較量中獲得了董事會的支持,否則他有可能面臨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當年被趕出蘋果的命運。
3、聲稱“用戶都是傻瓜”
當扎克伯格還只有19歲的時候,他通過即時通訊工具對好友說,用戶都是傻瓜,因為他們老是跟他分享個人信息。這段對話在數年后才公之于眾。不過,這時的Facebook已經勢不可擋。
4、推出蹩腳廣告產品
2007年,扎克伯格向麥迪遜大道(Madison Avenue)的廣告商表示,廣告模式每100年改變一次,而Facebook要做的就是成為改革者。隨后,扎克伯格宣布推出Beacon廣告產品,該產品因擅自向用戶好友發布他們在亞馬遜網站購買的產品等消息而遭到用戶的嚴厲批評。于是,Facebook不得不關閉Beacon服務,扎克伯格向公眾致歉。
5、因錢財與好友反目成仇
時間回到2003年,當時還在哈佛大學校園的扎克伯格需要資金來維持其Web項目的運作,于是他向好友愛德華多•薩維林(Eduardo Saverin)借了一筆錢。閑不住的薩維林想參與項目的運作。當Facebook正式起步后,薩維林甚至使用Facebook的廣告空間支持其創業公司的發展。扎克伯格最后通過稀釋股權的方式將薩維林趕出了Facebook,但也付出50億美元的和解費。
6、言辭傲慢激怒用戶
2006年,Facebook推出News Feed功能。目前,這項功能是Facebook的關鍵元素,但在推出初期,還是遭到很多用戶的詬病,曾經有用戶組織抗議示威活動。隨后,扎克伯格在公司官方博客中回應稱:“冷靜下來。放松。我們已經聽到你們的呼聲。”此舉被用戶認為是扎克伯格高傲的表現。在聽取Facebook發言人布蘭迪•巴克(Brandee Barker)的建議后,扎克伯格之后做出更為理智的回應,并保證將尊重用戶的隱私。
7、入侵哈佛校報郵箱險被開除
當哈佛校報《Harvard Crimson》重新開始針對文克萊沃斯兄弟聲稱扎克伯格剽竊Facebook創意一事進行調查時,盛怒之下的扎克伯格非法進入Harvard Crimson的郵箱數據庫,查看記者關于此事的報道,并將其下載傳送給好友。幸好此事當時并沒有被舉報,否則他將被哈佛大學立即開除,并很有可能難以維持Facebook在最初幾個月的經營。
8、不希望Facebook具有照片分享功能
扎克伯格原本并不想使Facebook具有照片分享功能。不過,Facebook首任總裁肖恩•帕克(Sean Parker)最后說服了他。要不然現在的Facebook很可能只是一家受大學生歡迎的網站。
9、創立Facebook之初方向不明
就在Facebook起步的第一年,當Facebook的用戶數已經達到100萬時,扎克伯格還只是想利用它成立一家文件分享公司Wirehog。要不是肖恩•帕克最后說服他放棄了這一念頭,估計扎克伯格早就把Facebook賣給谷歌或是Friendster。
10、曾計劃將Facebook出售給雅虎
扎克伯格曾經同意以11億美元的價格將Facebook出售給雅虎。時任雅虎CEO的特里•塞梅爾(Terry Semel)因公司業績不佳而在最后一刻選擇放棄。如果雅虎收購Facebook成功,那Facebook將落得與Flickr或是Geocities一樣的下場。
11、Facebook創意之爭成泥沼
當Facebook啟動時,文克萊沃斯兄弟氣急敗壞地要起訴扎克伯格。扎克伯格的律師則表示,如果文克萊沃斯兄弟和納倫德拉(Divvya Narendra)同意,他們能拿到Facebook的半數股份。當時,文克萊沃斯兄弟認為訴訟戰勝券在握,于是毅然回絕。如果當時文克萊沃斯兄弟同意這項和解方案,估計扎克伯格就不會在Facebook上奮斗太久。
推薦閱讀
>>>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shuju/20120212/30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