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是一個非常能締造“神話”的行業,從早期的門戶網站,到后來的百度,阿里巴巴,,無一不是神話的代表,最近兩年來,凡客、京東商城等巨頭的崛起,似乎再度續寫了互聯網神話,讓我們覺得我們生活在一個神話永不破滅的互聯網時代。
但是細心的朋友會發現,某些所謂的神話,只是建立在“自殘”的基礎之上,或者說,靠犧牲自己的元氣去樹立某些神話,結果,神話越神,傷得越深。縱觀目前的互聯網格局,正有這么一個案例可供大家參考。
最近在網上看到一則IT消息,大致內容是:京東商城入不敷出,資金鏈吃緊。說到京東商城,很多人都不會感到陌生,這家電子商務巨頭最近幾年可謂是風生水起,不僅品牌在業內是響當當,而且其創始人也獲得了2011 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獎。如此一個互聯網神話,在當前互聯網產業和經濟環境中,顯然是難能可貴的。
但這個神話卻面臨著難以為繼的隱憂。在電子商務寒流越來越濃的背景下,京東商城似乎也招架不住,于2011年11月取消了全場免運費的措施,由此,京東面臨的壓力可見一斑。
這種情況并不奇怪,京東商城一直未擺脫虧損局面,據悉,在2011年,京東商城的毛利率約為4.5%,而虧損率則達到了9%,這顯然是一個虧損的財務比值。有投行人士給京東算了這樣一筆賬,2011年京東銷售額約300億元,以9%的虧損率計算,虧損額約為27億元,按照京東的語氣,2012年期銷售額目標是500億,按此計算,京東C輪融資來的10億美金,將是2012年上半年花光。換句話說,在目前的情況下,京東做得越大,虧損反而會越多,這顯然是一種惡性循環。
既然銷售額越高,虧損越多,京東為何還要拼命追求一個更大的銷售額數字?答案是為了在下一輪融資或上市時有一個較高的估值。據悉,據說在估值時,每高10億的銷售額,所要乘的估值系數就會更高,所以京東需要不斷的以虧損的代價來進行各種價格補貼式的促銷,需要刺激平臺假交易來做大營銷額。有傳言稱,出于同樣的動機,京東還和供應商之間使用對沖銷售額手段,以虛增銷售數字,以便有個更高的融資估值。在京東看來,只有做大做強,才可能賺錢,哪怕繼續燒再多的錢都無所謂。那么京東能不能支撐到賺錢的那天呢?
從資本角度來看,中國公司赴美IPO的窗口似乎已經關閉,此前也傳出京東IPO受挫的消息,看來,眼下IPO是沒什么指望了。當然,在這種情況下,一向只喜歡“錦上添花”的VC和PE更不可能“雪中送炭”。
從市場角度來看,京東也遭受著多方面的競爭壓力。2011年的B2C行業非常熱鬧,蘇寧、國美等家電連鎖加快了對電子商務的布局,商城(最近更名天貓)也不斷引入B2C電商企業,除此之外,制造企業也開始通過網絡分銷平臺銷售商品。在這種局面下,京東顯得有些“哭笑不得”,他們的介入實際上反映了B2C的良好前景,這是京東樂意看到的,但他們也開始分食京東的市場,這是京東不愿意看到的。
而且,京東本身的服務也還有待加強,在最近年關之際,京東深陷“開心果”門,遭致很多消費者的不滿和維權,這恐怕也是京東在未來特別要重視的問題。服務如果跟隨資金而縮水的話,未來仍然會遭到消費者的“用腳投票”。
總而言之,表面光鮮的京東其背后也許暗藏著許多隱憂,俗話說“猜到了開頭,卻猜不到結尾”,用這句話來形容目前的京東無疑是非常恰當的,當一個神話需要建立在犧牲自己的前提之下時,這個神話離破滅也就不遠了。
推薦閱讀
>>>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京東模式:一個難以為繼的“神話”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shehui/20120117/25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