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消費轉型與升級的浪潮里,奢侈品與泛奢侈品網站,成為繼之后資本瘋狂追逐的對象。
繼團購泡沫之后,資本瘋涌至奢侈品與泛奢侈品B2C電商。
但最近的消息是,定位在這個市場的呼哈網,高管出逃、網站被黑、員工討薪無門而倒閉。奢侈品B2C電商、尊酷網總裁侯煜疆對《創業邦》說,現在資本環境這么不好,團購泡沫剛戳破,資本再次涌向奢侈品(及泛奢侈品)電商,那些不會花錢的、亂花錢的肯定又會倒掉一批,“因為,短期內已經失去再融資的可能了。”
2011年,奢侈品網站融資的消息紛紛被披露。根據不久前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至今,中國股權投資市場上已經披露與珠寶、包飾、服裝服飾等奢侈品相關的網站投資事件共發生23筆,披露資金的21筆投資事件投資總額達5.29億美元。
轟動性的電商融資消息來自走秀網。繼2010年3月獲國際頂尖風投凱鵬華盈(KPCB)注資2000萬美元后的走秀,8月,再次高調宣布獲1億美元B輪融資。領投者來自美國著名私募基金投資集團。凱鵬華盈跟投。公開數據顯示:京東商城2009年B輪融資2100萬美元,阿里巴巴2004年的B輪為8200萬美元。“它創下了中國電商行業有史以來最大的B輪融資紀錄。”有媒體如此描述。
砸錢、砸錢、砸錢
奢侈品、泛奢侈品網站投資熱。第五大道CEO孫亞菲對此頗有微詞,“要像團購那樣,今天5000萬、明天1億。”她稱,已脫離商業的本質。“一味靠錢砸,產生一堆泡沫。上市,把燙手的山芋交給股民一走了之——這樣的模式,最后是死路一條。”
她覺得,定位于這個市場的B2C電商,永遠不會像團購那樣突然爆炸式的增長。“不可能滿大街砸,明天就一大群人咬咬牙,立即買一個上萬的包。”想對這個行業催肥、拔苗助長很難。但她認為,它的發展速度還沒有慢到無法形容的地步,這是一樁循序漸進的生意。
2008年,孫亞菲看到過一個數據。2000年,中國奢侈品的銷售額約5億美元。但到2008年,中國已超越美國、位列日本之后的第二大奢侈品消費大國。此前,在華爾街一投行所設PE基金做過小段時間投資的孫亞菲當時判斷,這是“非常有發展前景的行業”。
孫亞菲與風投數次接洽。2011年《經濟觀察報》因此有過描述:“大失所望,發現他們根本不了解這個行業,幾乎全都充滿了不切實際的幻想。”美國和法國類似的網站迅速躥紅。已做到一年2~3億美元的規模,風投普遍認為中國也一定可以。有一些風投不僅期望值過高,而且還在附加條件中添加了對賭協議。
“他們忽略了奢侈品文化2000年才在中國起步,而在歐美早已經根深蒂固。”孫亞菲回應。
她對《創業邦》記者說,那些大部分在京東模式“得到好處”的風投,帶著樂于看到一個突然爆炸式的市場的心理看這個行業,犯了自己做投資人時同樣的毛病,拿一堆數字,看些浮在表面上的東西,“自以為是的分析,以為你很懂。其實,根本不懂企業。”
在奢侈品網站融投熱下,一個現象是,垂直做奢侈品的B2C電商,數量上僅優眾、尚品、尊酷、第五大道等寥寥數家。
在融資上,據已公開披露的消息,除尚品在奢侈品B2C電商里拿到的投資最大外(2011年7月成為資本領投,C輪融資5000萬美元),2008年年初上線的第五大道沒有融到錢,至今靠自有資金發展;2011年4月,尊酷上線,其啟動資金來自盛世巨龍創始人閆志峰一筆200萬的天使投資。
大多數被稱之為奢侈品B2C的電商,或打著奢侈品電商概念融資的B2C,均以賣國際二、三線時尚百貨為主,兼售小部分奢侈品。外界將其劃分至泛奢侈品的陣營,如走秀、唯品會、ihush、銀泰、聚風尚、佳品等。這其中,以唯品會、ihush為代表,在營銷上走的是限時特賣的概念,即VP(原型出自法國Venteprivee.com)模式。
拿到華平投資后的兩個月,走秀網CEO紀文泓在北京三里屯SOHO對《創業邦》說,走秀網的奢侈品占30%左右,但他們不愿被稱為是一家賣奢侈品的網站,而是定位在賣中高端時尚百貨B2C的位置。三里屯SOHO是走秀在北京的分支機構,談到垂直型的奢侈品網站,紀文泓坐在會客廳對記者說,“除非你愿意賭一個很長的時間,是吧?也許我們一些同行覺得這個東西有未來。”
大量投資集中涌向泛奢侈品B2C電商。尊酷總裁侯煜疆說,其實他們上半年已拿到3000萬元人民幣的首輪投資,“看到別人,一融就是好幾千萬、上億美金我都不好意思說。”
而一化名為易榮的業內人士稱,一些號稱融資數千萬美元的奢侈品、泛奢侈品電商,“其實在放‘衛星’。到手的錢,根本不像披露的那么多。個別的,一分錢也沒有拿到。”
此外,為了抓到投資或迫于投資人壓力,就拿錢砸廣告,把銷售額沖上來,“佳品3000萬廣告費換了3700萬流水;尚品3700萬廣告費換來的流水是4000萬。”奢侈品B2C電商,均單價在1800元以上,其中尊酷達3000元。而泛奢侈品B2C大多在100多元至600元之間,其中唯品會最低,160元。易榮說,這類電商的客單價總體在往下調,“投資人要業績,拼命沖流水。”
曾任走秀網副總裁的龔文祥對本刊說,電商扎進奢侈品領域,前景肯定看好,且是消費品市場的一個大趨勢。“但做電商一個重要的問題是,你是否找準了節奏。”
2011年12月中旬,艾瑞發布的《2011年中國奢侈品行業研究報告》稱,中國內地奢侈品網購交易規模(C2C部分與B2C部分合計)將達107.3億元,實現68.8%的年增長。但龔文祥不同意這個數據,“實際市場份額非常小,小到可能就是只達到10億、20億這個規模。”
2011年11月,京東推出奢侈品網站360top.com.龔評價,這可能因為出自于盈利壓力,被迫作出了一個錯誤的選擇。京東銷售額做得很大,低買低賣、獲取用戶成本高,盈利空間有限。“以為做高端、均單額幾千元的產品就能帶來高盈利,其實走入了另一個誤區,因為市場還沒有上升到那個地步。”
龔說,2008年中國電子商務均單價在80元,80%的人只能買100塊錢以下的東西,一下提升到賣奢侈品,他覺得這個市場太小,做這個生意節奏走得太快。龔稱,現在中國電子商務的均單價也只是在150~200元的水平線上,“從時間節點看,主流的消費趨勢還沒有到一個買500、1000塊錢東西的時候。”
龔文祥說,在奢侈品、泛奢侈品B2C電商里,唯品會是做得最成功的一家,應該會在元旦后上市。“就是一個定位的問題。”
他說,唯品會表面上好像在賣一些奢侈品,很高端的樣子,但實際上它的均單價一直在朝下走,從原來的300元走到現在的160元。而走秀,其奢侈品商品總量僅占5%~10%,但它的均單價一路上揚,2010年他離開走秀時是300元,“現在是500塊、600塊、800塊……(據紀文泓本人稱,接近600元。)”
“無論是奢侈品、泛奢侈品B2C電商,還是VC都沒想一塊兒。”龔文祥說,極有可能繼團購泡沫戳破之后,新的泡沫又將開始了。
推薦閱讀
>>>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shehui/20120112/24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