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傳統品牌企業開始瞄準,將銷售戰役轉移到了網上,其中不乏李寧、七匹狼、海爾、曲美等知名企業。據艾瑞咨詢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電子商務交易規模達4.8萬億元,較2009年增長33.5%.而且未來這一增速將有比較大的提升,達到40%至50%的增速。
在電子商務網上零售快速發展勢頭中,服裝和個人數碼產品分別占到中國消費者支出的36%和29%,成為國內電子商務零售市場的代表和領軍品類。凡客誠品等服裝行業網上零售輕公司的成功,更讓眾多傳統品牌企業看到了電子商務零售市場的潛力,紛紛涉足電子商務領域。
涉足電商三部曲
李寧是國內較早進入電商領域的國內品牌,由初期打擊“李鬼”而側身進入電子商務,到后來的試水,再到淘寶平臺店鋪系統建設,再到后來獨立網店建設、形成自身線上渠道系統。從李寧的經歷,我們可以看出品牌企業涉足電子商務領域經歷的三部曲:
第一階段:各平臺試水。初涉線上渠道的品牌商或經銷商一般會在淘寶、凡客、京東商城等電商平臺試水電子商務。這個階段主要的問題是:首先,諸多經銷商在淘寶上開店,由于其運營管理經驗不足,對消費者提供的服務質量良莠不齊,嚴重影響品牌形象;其次,品牌商的IT系統不能與電商平臺中的訂單系統進行有效整合,只能采用手工處理,這造成當訂單量增高時,品牌商很難進行統一的協調和管理;第三,由于品牌商對渠道缺乏統一的價格管理及監督體系,有些網絡商家犧牲價格沖銷售量,并帶動其他網店陷入價格的惡性競爭,降低了品牌價值。
第二階段:自建官網。品牌商積累了一定電商經驗后,著手自建電子商務平臺,參與B2C銷售。自建官網雖然保證了消費者的服務質量,但放在官網上的產品品類有一定局限性,品牌企業放在電商平臺的產品一般只占到全品類的10%.即使這樣,線上的產品還會觸及到線下經銷商的利益。
第三階段:線上線下的整合。也就是現在談得最熱門的“O2O(Online To Offline)”模式,相對應其他我們耳熟能詳的B2B、B2C等,其具體的方式就是“消費者在網絡上付費,在門店享受服務或取得商品”。
痛點顯現,制約成長
當品牌企業電商作為獨立部門發展到一定階段時,企業內部的諸多矛盾開始充分暴露——渠道沖突、應變能力、柔性供應鏈、統一體驗。我們從品牌企業內部的經典日常對話中可見一斑。
1.品牌商和經銷商
品牌商:怎么這次訂貨會下單這么少?
經銷商:您的直營電子商務那么紅火,網上多賣一些��!
品牌商:……(無語)
2.品牌商電商部門和淘寶
電商部門:這批庫存貨,咱能上“聚劃算”吧?
淘寶:價格還好夠低,但是平均深度只有1000,一賣就斷!
電商部門:庫存深度1000還低?!……
3.電商部門和CEO
電商部門:老板,電商部門連續兩年300%增長,我要人,要投入!
CEO:干得不錯。還要投入啊,我還得再考慮考慮。
電商部門:難道我做得不夠好?
CEO(心想):你賣庫存的那些業績,我只能承認50%,其他渠道我一樣能處理掉。你要讓我看到你最終的價值!
4.品牌商產品部、電商部門和CEO
產品部:這是2013年一季度的商品設計,下單嗎?
電商部門:我和消費者直接接觸,要不問問消費者吧?
CEO:消費者的需求變化很快,這些到上市季時還是潮流嗎?
相信品牌公司中涉足過電商的朋友,一定會對這4個日常對話深有感觸。上述場景反映出的問題,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線上渠道沖擊線下傳統渠道體系的中國特色的多渠道管理難題。
2.新品賣不動,好賣的產品庫存深度不夠的多渠道模式與傳統供應鏈的矛盾。
3.網上銷售更多是傾銷尾貨,老板看不到電子商務的真正價值,電商戰略定位不清晰的尷尬。
4.產品設計部門對消費者的洞察不夠精準,而身在一線的電商部門卻沒有產品設計的語話權的窘境。
這些問題和痛點讓國內品牌商的電子商務無法做大做強,特別是那些在初期取得了一些成效,之后被渠道沖突制約,無法再向上成長的企業。
另外,從消費者者的角度來看,無論品牌商和渠道商喜歡不喜歡,現在聰明的消費者往往會在不同的渠道完成購物過程:他們會在A實體店體驗商品,在B渠道中通過手機或網站下訂單。如果他們對貨品不滿意,會要求在離家最近的C門店進行退換貨。消費者希望在這些不同的渠道中,得到統一、完美的體驗。
無論是渠道沖突還是消費的訴求,都對品牌企業電商的定位提出了新的需求。
推薦閱讀
>>>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shehui/20120111/23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