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數據顯示,拉手網上半年虧損就高達3.91億元,“燒錢”度日、盈利模式單一的團購行業開始了殘酷的淘汰賽。近期幾大團購網站更是選擇“抱團”度過寒冬危機。與此同時,團購鼻祖Groupon的日子也不好過,幾經波折登陸納斯達克卻不被資本市場看好,股市表現也不盡如人意。2012年的團購行業路在何方?曾經預言“國內99%的團購網站都會死掉”真的會應驗嗎?
“倒閉潮”迅猛來襲 團購網站艱難過冬
去年年初,照搬美國Groupon團購模式的滿座網、美團網等國內團購網站涌現,利用超低價格迅速吸引眾多消費者的目光。入門門檻極低也使得團購網站數量呈現井噴態勢增長,短短的一年半間就從“百團大戰”擴張到“千團大戰”。隨著下半年的資本寒風強勁襲來,不少團購網站速生速死,存活期不過半年。第三方研究機構易觀國際的數據統計,僅下半年宣布倒閉的團購網站達到了1800多家,約占團購行業頂峰時期的四成。
高薪挖角、大肆燒錢炒作、瘋狂搶奪地盤、欺詐消費者…負面新聞頻頻曝光,團購網站盲目擴張的過程中,忽略了傳統服務業進入電商時代面臨的多重挑戰,包括交易信用體系的缺失、用戶體驗的良莠不齊、基礎交易平臺的低成熟度,導致消費者投訴直線上升。北京市工商部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以來,僅12315投訴舉報系統就受理網絡團購消費投訴1800多件,比去年同期增長了近30倍。此外,團購行業長期處于無序競爭的狀態中、部分從業者急功近利的心態和過度透支供應商資源的非良性循環導致利潤率的不斷下降和獲取流量成本的不斷攀升,讓團購行業陷入“低門檻進入,高風險運營”資本角力游戲之中,使投資者對團購網站也心存疑慮。
Groupon現疲軟 專家稱國內團購無需模仿
團購網站鼻祖Groupon自成立后發展迅猛,僅四個月的時間銷售額就從零達到四個億,并引領了全球團購熱潮。去年年底,甚至向Groupon拋出了60億美元收購的橄欖枝。今年下半年,Groupon還啟動了上市計劃,估值更是達到200億美元。
隨著大洋彼岸傳來Groupon成功登陸納斯達克的消息,似乎為“寒冬”下的團購網站找到“出路”,拉手網、窩窩團、滿座網也紛紛傳來了上市融資的消息。
然而,易觀國際分析師陳壽送卻認為投資者對Groupon未來不太好看,而中國團購網站無需再模仿。首先,美國團購市場競爭并非中國那般激烈。美國現有的團購數量也僅為中國總量1/10,競爭壓力相對較少。其次,美國有相對健全的誠信體系,人們對的認知度較高,行業基本井然發展。而我國對團購這個新興行業監管力度不當,商務部醞釀多時的《網絡零售管理條例》也未正式發布,全靠商戶、消費者及網站自律。但在如此激烈的競爭下,似乎“不擇手段”的“殺出一條血路”成了團購網站最看重的。
其實,Groupon的上市之路走得也頗為坎坷。IPO靜默期公司高管不當引來非議,又因市場波動劇烈推遲上市計劃,但這一切都未能阻止Groupon上市的腳步。上市后的Groupon股價表現不盡如人意,單一的盈利模式遭到業界質疑,虧損的財務狀況更讓投資者對其未來表示擔憂。
“榜樣”前景堪憂,更何況模仿者呢?
團購網站生死一線 在徘徊中前行
2011年的團購網站面臨著較為艱難的轉型期。聚劃算總經理閻利珉就表示很多獨立的團購網站在快速發展期沒有把用戶價值體驗、商家營銷價值放在首位,一味地追求擴大地盤和提升銷量,被不斷提升的新用戶獲取成本牽著走,不知不覺就落入深淵,走入死胡同。隨著團購行業拐點的顯現,粗放式管理、無序競爭、投機的團購網會面臨洗牌。
團購行業的出路在哪里?陳壽送強調團購網站要提高本地化生活模式。商戶能提供何種服務需要團購網站落實到本地化運營層面,當然,團購網站也需要提供商戶真正的商業價值,給予商戶更精準的營銷體驗。一旦線下商務市場發展成熟,用戶對團購網站的好評度隨之增加,銷售量也將近一步得到提升。
此外,“模仿”起家的團購網站相似度過高,網站差異化程度過低,魚龍混雜,消費者很難分辨優劣,也使得網站很難提高消費者的黏性。想從中脫穎而出吸引消費者的注意,作出網站自身的獨特性尤為重要。
過冬、燒錢、泡沫、裁員等字眼充斥著2011年的團購行業。行業領軍企業也陷入了燒錢融資再燒錢的怪圈中。硬著頭皮等待春天成了眾多團購網站大佬們的心理寫照。為解團購行業的燃眉之急,前天,美團、滿座、高朋等幾大獨立團購網站集體入駐目前占據國內半壁江山的聚劃算平臺。人多力量大,共同應對危機成了團購網站“取暖”的手段,同時也能緩解當前各大團購網站資金緊張的問題。仰仗著平臺的聚劃算,擁有用戶、商家、支付體系完善等多方面核心資源,此次選擇與其他團購網站“抱團”看似是其“大度”,實則也會為自身帶來更多的活躍用戶,更加鞏固聚劃算的行業地位。
靠別人不如依自己。逃離還是前行,團購網站仍需自我衡量。
推薦閱讀
>>>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團購網站抱團過冬 專家稱Groupon模式無需模仿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shehui/20111231/22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