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元團購票看《金陵十三釵》需補5元差價
年末將至,不少民眾選擇看電影來放松身心,但濟南市民劉明郡則遇到了一件讓他“窩火”的事。當他拿著從“窩窩團”網站上花21元團購來的魯信影城貴賓兌換券兌換《金陵十三釵》影票時,卻被要求加5元差價。
“以前都是直接兌換,現在卻要加5元錢,感覺被騙了。”劉明郡說,以前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遭加價的現象,兌換券上也有可“兌換當日任意場次電影票一張(3D影片、情侶座除外)”的說明。
魯信影城售票人員告訴記者,劉明郡所說的情況屬實,21元的團購貴賓兌換券需要加5元才能兌換一張《金陵十三釵》的影票,原因是制片方要求提高最低票價。魯信影城的公告牌上,也有“應片方提高票價要求持貴賓券的觀眾需加5元現金”的提示。
記者了解到,《金陵十三釵》制片方在11月底就對各大影院提出了提高最低票價的要求,其中一線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最低票價40元;二線城市(省會)最低35元,三線城市(地級市)最低30元,均比原來漲5元。
“濟南屬于省會城市,最低票價被要求提高到35元,提高票價后制片方票房分賬所得就多,所以制片方要求提價。”魯信影城董事長劉志輝告訴記者。
對于影院事后調價的現象,團購網站“窩窩團”工作人員說,目前有不少地區的團購消費者在看《金陵十三釵》時都遇到觀影加價的問題,公司正在和影院協商,希望消費者盡量錯開這段時間,等價格降下來后再觀看。
票價“節節高”背后票房紛爭不斷
記者了解到,《金陵十三釵》并不是第一部要求影院提高最低票價的影片,近年來《英雄》《滿城盡帶黃金甲》《唐山大地震》等影片的制片方也都要求提高最低票價,電影票價不斷看漲。
制片方要求提高最低票價的做法讓一些影院很為難,特別是已參加團購活動的影院。“制片方監督很嚴格,不加價不行。但影院現在利潤很低,如果自己出錢補團購差價,顯然成本壓力難以承受,所以只能無奈讓消費者承擔。”劉志輝說。
對于這種成本上漲直接轉嫁給消費者的做法,有律師認為并不合適。濟南千舜律師事務所律師鄭吉泉說,影院應該按照事先約定的價格出售商品,成本增加只能是影院自己承擔。
記者看到在兌換券上,標有“包場、首映、影迷見面會及片方有特殊要求影片”此兌換券無效的說明,但鄭吉泉認為制片方的提價并不在這幾類之中,如果把制片方的加價認為是“特殊要求”太過牽強,對消費者來說明顯不公。
劉志輝表示,近年來,一些大制片方和發行方“強勢”要求加價,并且利益分成比例方面也一再提高。據了解,按照2009年廣電總局電影局下發的《關于調整國產影片分賬比例的指導性意見》中,“制片方原則上不低于43%、影院一般不超過50%”的建議,目前業內實行的票房分賬方式為扣除5%的電影發展專項基金和3.3%的營業稅金及附加后,剩余影片票房由制片方(含發行方)與影院(含院線)按照43:57的比例分成。
11月底,當《金陵十三釵》提出再次提高最低票價及票房分賬比例時,萬達、上海聯和、新干線等八大院線提出聯合抵制這種“霸王條款”,但最后仍妥協達成協議,將最低票價提高5元,制片方分賬比例再度提高。
加快市場化進程平衡各方利益
雖然制片方在票房分賬紛爭中屢屢勝出,但一些業內人士依然認為,制片方承擔的風險相比影院要大,目前分賬比例仍不到位。需盡快加快電影市場化進程,讓影片價格達到合適價位。
劉志輝說,目前影院的競爭也很激烈,各地屏幕數量迅速增加。其實當電影得到觀眾認可時上座率就高,制片方自然也就拿得多,不用以提高最低票價的形式來增加收益。但他也表示,《金陵十三釵》制作成本大,影片時間長、質量高,“上一盤好菜,價格高一點,也說得過去”。
對于票價提高損害消費者利益的擔憂,有業內人士認為,大部分影院票價是遠高于最低票價的,設定最低票價只是為了防止“不良”影院瞞報數據,按最低價分賬給制片公司,這相當于給制片方收入設了“一道底線”。
劉志輝認為,要平衡各方利益,必須加快電影定價的市場化改革,打破計劃與壟斷的定價局面,讓價格充分體現影片價值。“目前,中影和華誼等少數幾家公司在發行方面具有很大的話語權,這需要更大的變革。”他說。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尹鴻認為,電影的分賬比例是根據市場中各環節的議價能力來協調的,制片方和院線之間的談判本身也是協調方式的一種。“最好是交給市場,讓市場來慢慢調整,過多的行政力量的干預只會破壞市場的節奏。”他說。
<推薦閱讀
創意應用Aherk! 鞭策用戶完成任務>>>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shehui/20111227/21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