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總裁表示,在江蘇沙集鎮、義烏青巖劉村、四川省青川縣等地,農村電子商務區域生態正在以點帶面的態勢涌現,“農戶+公司+網絡”的模式正在廣泛蔓延,改變著傳統農業經濟和產業,改變著當地人的生產生活方式。
來自江蘇沙集鎮的王萬軍介紹說,2006年,沙集鎮東風村第一家網店成立,2007年只有10多家,2008年初達到100家,2009年底達到1200家,截止2010年10月,網店數量已經超過2000家,從事網絡銷售業務的達到400余戶。算上雇傭的外地人員,全村已經有上千名農民在淘寶網上開店銷售木制家具,占到東風村總人口數的三分之一。2010年,沙集鎮網絡銷售總額達到3億元,2011年這一數字將提升到5億元。
來自義烏青巖劉村的劉文高說,得益于義烏小商品城的獨特貨源優勢,青巖劉村已經成了全國日用品電商的聚集地,集聚了2000多家網商,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全村網商的年營業額也是一路創下新高,2009年達到了8億, 2010年躍升到20億。
中閩弘泰鐵觀音旗艦店成立于2009年5月,僅僅兩年的時間,中閩弘泰已經成長為淘寶網茶葉類目的領先品牌,2010年,店鋪交易額達到1000萬元。
河南焦作的返鄉研究生杜千里開辦的“太行山山之孕土特產”網店,則把太行山區的野生藥材,綠色雜糧,野生核桃、紅棗、山楂等健康食品通過互聯網銷售出去,2010年網店銷售收入達到100萬。
福建南安的蘭田村推出農村信息化綜合服務平臺“世紀之村”,該平臺具有27項系統、500多個功能模塊,內容涵蓋了農村電子政務、農村電子商務和農村信息社區,已在福建近8000個村建立信息服務點,創造了數萬個就業崗位,月交易額上億元,開創了全新的“智慧新農村”發展模式。
與會專家認為,中國農業問題關鍵在于“小農戶與大市場”的矛盾,農民雖然在多方面努力地去適應市場的需要,但在銷售方面顯然與市場經濟的要求相去甚遠,只能被動地等待市場的選擇,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則為解決農產品的流通問題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在發展農村電子商務中,必須充分發揮第三方中介平臺的作用。”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汪向東表示。
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認為,農村電子商務對促進我國“包容性增長”提供了借鑒。只要激發了農民的內在積極性,電子商務和他們的利益掛了鉤,人人都可以包容在“兩化融合”的過程中。
這種效應使得“農村都市化”的暢想成為可能。以沙集鎮為例,和全國許多地方的農村一樣,大量年輕人外出打工曾經是沙集鎮的常見現象,大量“空巢”家庭的出現,帶了社會倫理等諸多方面的問題。而農村電子商務的崛起,吸引了眾多外出打工農民和大學生返鄉創業或就業,農村“留守”問題迎刃而解,鄉鄰之間的關系也更加安定和諧。根據沙集鎮派出所提供的數據,東風村自2008年起,治安案件數量明顯減少,打架、偷盜等治安案件已經銷聲匿跡。
<推薦閱讀
>>>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shehui/20111223/20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