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疑似為PayPal促銷信息的郵件這樣寫道,“各位速賣通朋友:還在為速賣通年費發愁嗎?還在為速賣通放款慢發愁嗎?”郵件發出時間為2011年11月,落款自稱PayPal的某陳姓員工,顯示發出地址為PayPal的企業郵箱。
12月5日,針對近日流傳的一封疑似PayPal銷售人員挖角全球速賣通客戶的郵件,阿里巴巴回應,旗下的全球速賣通“從未對會員收取年費”,用戶可免于擔憂。
看似是老冤家平常口舌之爭的背后,顯現出的是阿里巴巴對全球速賣通的“緊張”。阿里巴巴CFO(首席財務長)武衛上月底曾透露,公司甚至做好“明年利潤率有所下降”的準備,以便對以全球速賣通為主的外貿交易平臺進行投入。
業內人士認為,聯系近日來全球速賣通密集推出了“賣家A+”、海外買家郵箱認證等一系列計劃,此次阿里巴巴在“PayPal挖角郵件”一事上高調發聲,亦可視為向外界宣傳其品牌的又一好機會。
老冤家,也曾合作
一封疑似為PayPal促銷信息的郵件這樣寫道,“各位速賣通朋友:還在為速賣通年費發愁嗎?還在為速賣通放款慢發愁嗎?”郵件發出時間為2011年11月,落款自稱PayPal的某陳姓員工,顯示發出地址為PayPal的企業郵箱。
這封郵件暗示了阿里巴巴旗下速賣通存在收取年費問題,但可能并不符合真實情況。據記者了解,目前全球速賣通用戶采取免費注冊,通過交易傭金的收費,并無年費。
阿里巴巴昨日也主動回應此事,強調“全球速賣通從未對會員收取年費,個人、網店或者企業都以免費方式注冊,只需繳納一定比例的交易傭金”。
不過截至目前,PayPal方面并未對此事進行任何確認或回應。
這看上去像是PayPal和阿里巴巴這對“老冤家”的又一次齟齬。由于早年eBay易趣與阿里旗下網在國內領域的激烈競爭,eBay旗下的支付工具PayPal(貝寶支付)不得不與兄弟公司易趣站在同一聯盟,開始了與阿里巴巴長達數年的交惡。
雙方也曾有過短暫的合作,2010年4月,阿里巴巴聯合PayPal宣布,PayPal成為阿里巴巴全球速賣通的支付渠道之一,速賣通的海外客戶可通過其進行跨境資金交易。這一事件在當時被解讀為,利益面前,“一對老冤家摒棄敵對、通過合作的方式向各自的全球目標擴張。”
可惜好景不長,2011年6月,PayPal單方面宣布結束與阿里全球速賣通的合作,終結的原因據稱是由于全球速賣通的擴張勢頭威脅到了eBay的海外業務,eBay不希望PayPal幫助阿里巴巴成長;另一方面,阿里巴巴則擴展Visa、萬事達信用卡、Moneybookers等其他國際支付方式,作為對合作遭棄的回應。
另一說法是,雙方合作終止,是因PayPal要求將使用其支付平臺的速賣通會員的支付費率提高到正常的2倍,但阿里不同意。
小題大做,為發聲
有觀點認為,看似為老冤家的一次平常口舌之爭的背后,顯現出的是阿里巴巴對全球速賣通的緊張。
2009年8月,阿里巴巴嘗試推出全球速賣通測試版,定位于出口海外市場的小額外貿批發及零售平臺。推出伊始,全球速賣通只針對阿里巴巴中國供應商的會員開放,后者的入門條件是交納19800元年費,除年費之外,速賣通還對每筆成功交易收取交易總額3%~9.15%不等的傭金。不過,在試行的當年年底,阿里巴巴宣布取消年費會員門檻,向所有用戶免費開放注冊。
2010年4月,全球速賣通被正式高調發布,并宣布了高達1億美元的投資計劃,那時起,全球速賣通被列入了阿里巴巴的戰略重點,其后阿里巴巴將收購的Vendio等整合入內,一一印證了其對外貿交易平臺的布局。
近日發布的阿里巴巴2011年第三季度財務報告提及了有關PayPal的合作:“2011年8月開始,全球速賣通停止PayPal的支付方式,令第三季度的商品交易總額略為減少。”阿里巴巴稱,終止合作的影響較預期輕,速賣通的日均商品交易總額已再次回穩向上。
阿里巴巴財報還顯示,該公司第三季度營收16.02億元,凈利潤4億元,同比增長11.9%,環比下滑11.8%。
三季度財報發布后,大摩、瑞信等均下調了對阿里的目標股價。如何保持營收的持續增長,是阿里亟須面對的一個課題,其中,定位為未來營收增長點的全球速賣通,被寄予重望。
根據阿里巴巴2010年對全球速賣通的規劃,其建立頭兩年的重點是“提升流量、吸引買家進入”、“提升平臺交易總額”,而營收貢獻是其后才會自然考慮的事情。
武衛也在2011第三季財報的分析師會議上透露,公司不惜以低于同行平均水準的交易傭金收費來換取全球速賣通的市場份額,“我們希望先把平臺做大,然后把我們特別的價值體現出來,公司已做好‘明年利潤率有所下降’的準備,以期待今后的利潤回報。”
有業內人士認為,聯系起近日來,全球速賣通密集推出了“賣家A+”、海外買家郵箱認證等一系列計劃,此次阿里巴巴在“PayPal挖角郵件”一事上高調發聲,亦可視為向外界宣傳其品牌的又一個好機會。
推薦閱讀
>>>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shehui/20111206/17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