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5年,新能源汽車開始漸上軌道。
2012年4月23日,中國來客出現在德國漢諾威展覽中心內。上汽集團榮威E50純電動轎車和上海牌燃料電池轎車,出現在了這個全球規模最大的國際工業展覽會中。與此同時,在中國北京車展上,上汽集團除展出自主品牌、合資品牌的常規產品外,還展出了7款新能源乘用車和1款新能源商用車。
在此之前5天,國務院正式通過了《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下稱《規劃》),這成為整車制造商加大新能源推廣的催化劑。
在新能源汽車成為市場的顯性趨勢之下,上汽集團的新能源戰略正在提速。“通過各種機會展示我們的產品與戰略,是眼下最重要的任務”,上汽集團一位負責新能源汽車部門的內部人士說,隨著規劃的逐步落實,新能源汽車會變得越來越重要。
蓋世汽車網CEO陳文凱認為:“目前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化的條件已日漸完善,加上目前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的鼓勵政策,明顯向本土生產的產品傾斜,這對于將推出系列新能源車型的上海汽車而言,無疑是一個非常好的時機。抓住這個時機,或許能使自主品牌企業搶占到新的技術高地”。
目標120萬輛
隨著《規劃》出臺,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終于有明確的指向性。對于中國的各大整車制造商而言,把政策的規定并與實際的市場狀況相互結合,會是新能源汽車市場化繞不開的選擇。
上海汽車是國內最早進入新能源領域的汽車企業之一,第一款新能源汽車榮威新750 Hybrid混合動力轎車已經上市。根據計劃,明年10月份,榮威E50純電動轎車也將面向私人消費者上市銷售,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也將隨后上市。
上汽集團執行副總裁乘用車公司總經理陳志鑫,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十二五”期間,上海汽車在已投入20億人民幣的基礎上,計劃再投60億元人民幣,用于研發新能源汽車。按照這一計劃,到“十二五”期末上汽集團產銷的所有車型中,新能源汽車要占到20%。
在新能源汽車的規劃上,上汽一直在嘗試多條路線,包括混合動力、純電動、插電式、燃料電池等新能源汽車規劃都在推進之中。“上汽和其他新能源汽車最大的差別它不是一款車兩款車,是全產業鏈的,”陳志鑫說,“混合動力未來在上海汽車的車型上,將會是標準配置”。
隨著一系列產品的上市,上海汽車對自主品牌未來也提出了很高的期望。上海汽車“十二五”末規劃的產銷為600萬輛,這意味著“十二五”期間上海汽車將生產120萬輛新能源汽車(包括合資公司在內)。而根據《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規劃(2011-2020年)》的規劃,到2020年,新能源汽車累計產銷量達到500萬輛。這意味著,上汽計劃在新能源汽車中將占有很高的比例。
全產業鏈競爭力
在新能源領域,上汽始終堅持的是全產業鏈的打造。上汽總裁陳虹在之前曾對記者表示:“上汽的新能源路線將會確保戰略安全,自主掌控的產業鏈體系。”
上汽已初步構建起國內領先的“三電”,即電機、電控、電池“三電”核心技術研發和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體系。
2009年年初成立的全資子公司上海捷能公司,專注于混合動力和電動汽車的動力系統集成和控制集成開發,目前已取得突破性進展。在電機方面,捷能公司和華域汽車電動系統有限公司聯合開發了純電動小車驅動電機,目前已組建首條生產線,計劃2012年形成批量生產能力。針對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用驅動電機、ISG集成式啟動/發電機,公司已與德國Bosch公司達成一致,共同推進在聯合汽車電子有限公司內擴大現有業務范圍,使之成為滿足國內外市場要求的電機生產基地,計劃2012年形成批量生產能力。
捷能公司聯合上汽變速器和國內有制造成本優勢的電機公司,進行了電驅動變速箱的自主研發,預計2012年將完成生產線建設并投產。
在電控方面,上海捷能已建成60人左右的研發團隊,具備較強實力,其電控集成技術能力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該團隊進行的榮威750中混項目,通過優化標定,已達到預定燃油經濟性、動力性、舒適性和排放的綜合平衡,實現了20%節油率目標。
在動力電池系統方面,公司與美國A123合資的捷新公司2011年電池模塊生產線已安裝調試完畢并投入生產,與上汽新能源汽車配套的產品已進入驗證階段并通過公告實驗,與上海通用、上海大眾、上海申沃等企業的合作項目也在有序推進過程中;預計2012年將形成年產6000套電池系統的配套能力。
雖然上海汽車經過六年的努力,在傳統動力、整體的核心技術、底盤架構等方面與世界級的強勢汽車公司相比差距不斷縮小,但不可避免仍有差距,并很難在三五年內超越如德國大眾、美國通用和日本的豐田,但在新能源領域還是有可能的。
推薦閱讀
自去年年底起,不斷有B2C平臺被爆巨額虧損,緊接著團購網站的“倒閉潮”來襲,一直縈繞在電商行業上空的層層陰霾,何時才能烏云散盡蒼穹現?在“零利潤網購”、 “千團大戰”的這種“競底”血拼的模式之后,下一輪角>>>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kandian/20120509/58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