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赴海外投資日漸洶涌,上市公司扎堆投資歐洲市場,歐洲最大經濟體德國更是成為“熱土”。
今年以來,三一重工(600031.SH)收購德國機械巨頭普茨邁斯特公司,均勝電子(600699.SH)通過增發將德國汽車零部件生產商普瑞股權注入上市公司,被稱為首例曲線“國際板”,引發各方關注。
德國聯邦投資與貿易署數據顯示,中國在德投資項目的數量于2011年達到158個,首次超越美國成為德國最大的境外投資國。
近日,《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了位于柏林的德國對外貿易及對內引資官方促進機構,了解到較為權威翔實的中企在德投資現狀和一些最新的變化趨勢。
機械制造與汽車業受青睞
“中國企業在德國投資的勢頭很猛,近幾年來的趨勢持續上揚。”據該署主要負責中國事務的高級官員曹奕表示。
除了上述提及的三一重工和均勝電子大手筆的投資外,赴德投資的中國上市公司及關聯公司還有:沈陽機床(000410.SZ)收購德國Schiess有限公司,中國銀行(601988.SH)已在德國開設三家分行,今年上半年第四家分行將登陸漢堡;徐工集團投資建立新的研發中心,今年夏天將完成一期建設工程等多個案例。
據曹奕介紹,可再生能源、機械與電子技術、化工和醫療保健、服務與消費品行業是德國比較重要的幾個投資領域。從中國企業2011年在德的投資項目分析,中國投資者最為看好機械制造與電子技術、信息通訊技術以及可再生能源領域。其中,機械制造與汽車占最大比重,達到25%,可再生能源緊隨其后,占比13%。
德國正愈加受到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青睞。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CEO于爾根·弗里德里希認為,德國中型企業的創新力對中國投資商具有吸引力。中國有豐富資金需要經過理性分析得以投資,而德國又有許多企業需要投資商的幫助,因此中德合作相輔相成。
來自比勒菲爾德(Bielefeld)的工業縫紉機制造商多克布·阿德勒 (Dürrkopp Adler)公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先后獲得了兩家A股上市公司的投資。
7年前的DA公司還有百萬歐元虧損,瀕臨破產,當時沒有任何德國公司敢出手相救。2005年,上工申貝(600843.SH)收購了該公司95%的股份,拯救了公司和所有員工。這位來自中國的新業主不僅將該公司的債務全部還清,還注入了新鮮資金。
上工申貝的思路頗具代表性,通過DA公司發展母公司上工集團的高端產品,在全球業內競爭中保持領先優勢。同時利用德國DA研發中心的先進技術,提高中國制造產品的質量水平,使DA產品在亞洲包括中國擴大市場占有率。
如今這家公司又有了第二個中國投資商——縫紉機制造商中捷股份(002021.SZ)。德方幫助中方開發、生產新機型,其中幾款機型由于在德國造價太高,無法在德國生產。如今,這些機型都由在中國的合資工廠生產。這樣,公司就能將各種有市場需求的、造價也不算太高的機型都展現給客戶。
出海公司“做足功課”
近年來,隨著中國企業更具計劃性和戰略性的投資,德國民眾對中國企業的評價正發生微妙變化。
曹奕指出,TCL(000100.SZ)在2002年收購德國施奈德時,由于缺乏對德國勞動法等問題的了解,在管理和市場戰略失誤后選擇關閉工廠,未對簽訂永久性合同的工人作出很好處置,造成了很不好的影響。而近幾年來,這些走出來的企業都會選擇雇用一些德國當地的咨詢公司和律師,尊重德國法律和法規,由此獲得了較好的發展和社會印象。
過去三年來,曹奕累計和在德國投資的十多位中國企業家進行過溝通交流,令她感到驚訝的是,這些企業基本上都從未申請過德國的投資補貼,甚至不知有此補助存在。“很多人以為,來德國投資是很貴,稅收很高且沒有投資補貼,而實際上是沒有做好調研。”
直至最近,在德國東部薩克森—安哈特州投資建廠的紛美包裝(00468.HK)令她大感欣慰,這家主營無菌卷筒包裝的民營企業在今年3月與當地政府簽訂了投資補貼的協議書,獲得了占投資額20%,約1000萬歐元的補貼,讓她感嘆一批批投資德國的中國企業“做功課”的程度正在日益加強。
(實習記者趙星巍對本文亦有貢獻)
推薦閱讀
昨日,停牌近3個月的ST國創(600145.SH)發布了非公開發行預案,擬募集資金39.44億元,用于償還TPI(Treasure Port International Limited)公司收購THC(Triple H Coal,LLC)公司時發生的欠款和對THC煤礦進行開發,>>>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kandian/20120508/58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