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訶德》里有一段出自桑丘之口的小故事,讓我記憶猶新。據這位忠心耿耿的仆役稱,他只消聞一聞某種酒,就可以準確地說出它的產地、品種、味道、貯存時間、是否還會變化以及其他種種情況。而這種異于常人的能力,遺傳自他祖上的兩位優秀品酒師。“為了證明這點,我給您講一件他們的事。有一次,人們拉來一桶葡萄酒讓他們品嘗,請他們說說酒的質量好壞。他們一個用舌頭尖舔了舔酒,另一個只是把鼻子湊到酒前聞了聞。第一個人說有股鐵器味,第二個人說還有熟羊皮味。可酒的主人說酒桶是干凈的,酒里沒有放任何鞣料,不會產生什么鐵器味和熟羊皮味。盡管如此,兩位著名的品酒師仍然堅持自己的說法。過了一段時間之后,酒賣完了,人們刷酒桶的時候發現,里面有一串用熟羊皮圈拴著的小鑰匙。”
根據塞萬提斯的寫作時間來推斷,這個虛構的故事估摸發生在17世紀之前的拉曼查,但實際上,它來自于當地人口口相傳的一則逸聞。也就是說,當時西班牙已經有了出眾的釀酒工藝與品酒制度。“熟羊皮味”這個評語對于那個年代的釀酒人而言可能是一記重拳,可是放在當下,說不定會意外地招來一批酷愛動物氣味的酒迷。《葡萄酒風味》一書的兩位作者Emile Peynaud、Jacques Blouin也戲稱,故事的敘述者應當向技術高超的釀酒師致敬。
在葡萄酒中,氣味的多元性讓我們無法通過兩分法予以區別定義,動物氣味固然與草本氣味是相對的,但兩者之間卻不存在好惡之分。羊騷、貓尿、麝香、魚、肉、琥珀,以及無法不歸入草本氣味的皮革、蘑菇、松露,都是長時間陳化所產生的香氣。因此,與顯而易見的初級香氣——礦物香、花香、草木香相比,它們更接近Bouquet(香味),而非Aroma(果香)。在一瓶業已歷經多年桶陳、瓶陳的佳釀中,往往是Bouquet獨攬大局,繁復而協調,集合各種風味于一身。相對的,水準稍差的酒款就不具備這般潛能。
西班牙里奧哈的主力葡萄品種丹魄(Tempranillo)常被形容為有顯而易見的皮革香氣,但不知道是否由于老式的里奧哈酒廠陳釀時間過長所致——Reserva桶陳、瓶陳各一年,直到第四年才上市,而Gran Reserva桶陳兩年、瓶陳至少三年,直到六年后甚至十年后上市的例子都為數不少。另外,老式里奧哈紅酒釀造過程中還往往使用體積較小的美國橡木桶。不過這一風俗在1990年后得到相當大的改變,釀酒師更傾向于使用法國橡木桶,同時縮短陳化期,令這一葡萄品種與生俱來的香氣特征表現得更為明顯。
與赤霞珠對比,丹魄的陳年能力有過之而無不及,它鮮味突出,有著皮革和新鮮煙草的香氣,按Jancis Robinson的話說就是,“那是絕對男性化的、你期待在男子更衣室中嗅到的氣味。我想,那里總是會有一些皮革留下來的氣味痕跡。”除此之外,丹魄那輕盈的酒體,新鮮而集中的櫻桃果香,也具有極高的辨識度。略有一點年紀的酒款散發著熟透了的黑櫻桃風味,清新易飲的酒款則有著新鮮櫻桃、紅色漿果的風味,酒體結構十分接近勃艮第或者波爾多右岸酒。在那些千里挑一、萬中挑一的好酒中,我們則能找出酒漬櫻桃——確切地說是酷似白蘭地漬櫻桃的香氣,相對應的,這樣的酒常常有著紫紅色的色澤,力道也十分強勁。
在我最近喝到的里奧哈酒中,有幾款百分百丹魄值得一提,它們分別是來自Vinedos de Paganons酒莊的La Nieta、El Puntido,以及老字號酒莊Sierra Cantabria的Gran Reserva、San Vicenti、Amancio。Sierra Cantabria的2004年份Gran Reserva讓我驚喜不已,2004年本身屬于里奧哈的絕佳年份,早熟的丹魄表現出了精致的櫻桃果香以及以可可、甘草為代表的熏烤香,回味悠長且有層次,有類似薄荷、佛手的清涼味道。同樣來自Sierra Cantabria的2007年份San Vicenti則展現出了單一葡萄園地的特質,酷似蔓越莓的果香,咖啡、烤面包、肉桂等風味不一而足,平衡得很好。
最想談的是來自Vinedos de Paganons酒莊的2008年份La Nieta“臺階”。Wine Spectator評分90分,但實際喝起來卻覺得比93分、94分的酒都更美味。La Nieta經過18個月法國橡木桶熟成,風格相當纖細、女性化,有著肉桂、丁香和約略可辨的花香,甚至還能辨別出些微礦物的風味,原因是葡萄園的土壤結構十分獨特,表層的石灰質土壤只有30公分,葡萄的根系不得不扎根在巖石中。如果是在盲品會上,這種酒很容易會被誤認為是勃艮第的黑比諾,單寧柔和,酒體的質感如絲綢,亦如奶油,真是一種相當柔順易飲的葡萄酒。
推薦閱讀
中國人飲食中的酸味來源,在歷史上有醯、酢、醋、苦酒、漿水等諸多種類。據文獻記載,酸是最早為中國人關注的滋味之一,《尚書說命下》寫道:若作酒醴,爾惟曲蘗;若作和羹,爾惟鹽梅。人們取梅子作酸味調味品;周朝>>>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熟羊皮與酒漬櫻桃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kandian/20120504/57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