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地產機構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上半年,成都市主城區住宅成交量約300萬平方米,而郊縣成交量則超600萬平方米,郊縣成交量為主城區一倍有余。而據最新的7月份數據,主城區和郊縣樓市的成交量差距還在進一步拉大。
在土地成交方面,2011年上半年,成都市主城區公開拍賣33宗國有土地,最終成交29宗,成交2364.71畝。郊縣共供應國有土地55宗,成交50宗共計3972.58畝。郊縣土地成交占總成交量的63%,在地塊方面郊縣已遙遙領先。
統計數據還顯示,7月份前三周,成都郊縣開盤量達到16個,已經逼近主城區的開盤量。而據多個機構預測,郊縣樓市的開盤量還有進一步放量的跡象。
據了解,郊縣樓市的放量除了不受限購的利好之外,也和開發商采取“小步快跑”的策略,回籠資金有關系。另外,保障房即將大量入市,這也將對現有的樓市銷售帶來沖擊,從而造成郊縣樓盤推盤力度加大。
業內人士分析,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房地產開發往郊縣轉移是必然規律,無論是在土地價格上還是在政策上,郊縣市場都能對開發商產生更大的吸引力。
成都房企趁保障房入市前跑盤 低端樓盤將和保障房直接競爭
南湖半島在6月11日開盤當天就取得了1.5億的銷售額;佳兆業· 君匯上品推出的1400多套房源在開盤當天就銷售1200多套……它們都身處郊縣,且推出的房源都以中低端為主。
業內普遍認為,面對樓市調控頻頻加碼,一方面購房者已越來越趨于理性,小戶型、總價低的樓盤更利于打開市場,釋放需求;另一方面,目前樓市存量偏高,房企的基本策略都是“小步快跑”,以總價低的樓盤迎合市場,以換取資金快速回籠。
成都興業尺度總經理尹平對本網表示,受調控影響,開發商為避免資金鏈斷裂的風險,必然會采取降價銷售的策略,因為降價可以獲得更多的剛需支持,進而提升成交量。
另外,開發商如此迫切地搶占中低端市場,還跟保障房即將入市有關。因為一旦大量保障房入市,將恰好與目前房企推出的中低端房源形成競爭,會加速中低端市場的飽和,并消化掉一大批剛需需求。
四川大學不動產市場研究所所長吳豐表示,國家五年內將建設三千萬套保障房,中低端市場這塊蛋糕會隨著保障房的入市越來越小,而如此大的保障房規模,幾乎封殺了低端房企的發展空間。
據了解,“十二五”期間,初步確定成都市將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38萬套、2200多萬平方米。今年,成都市將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6.7萬套,其建設規模是歷年來最大的一次。
而如此大量的保障房一旦入市,必然會對目前房企的推盤策略形成強烈沖擊,尤其對較為低端的樓盤,更是致命打擊。雖然有開發商一再宣稱保障房對商品房不構成威脅,但開發商的推盤動作卻將其恐慌的心理暴露無遺。
目前,趁保障房還沒有入市并形成規模,開發商恰好抓住這個空白檔期,借助這一良好契機加快推盤,搶占中低端市場的一部分資源。這對開發商來說或許是“最后的機會”。
成都郊縣品牌樓盤更受歡迎 中小房企面對高企存量一籌莫展
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如果購房者不買單,開發商吆喝得再賣力也無濟于事,目前一些樓盤的火爆業績更是無從談起。從目前銷售良好的樓盤不難看出,購房者對品牌房企推出房源相對來說比較認可。
最近一項調查結果也顯示,有85%的網友表示在買房時會選擇品牌房企的項目,且認為項目在同樣區域,購買品牌房企項目會更加放心。本網詢問了數位購房者,這些購房者也表達了同一聲音,他們表示寧愿在價格上做一定的犧牲,也會選擇大型開發商的樓盤項目。
從多家一線房企公布銷售業績來看,在嚴厲的調控形勢下,包括萬科、華潤、中德、雅居樂、恒大在內的多家房企依舊交出了漂亮的成績單,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小房企面對高企的存量仍然一籌莫展。
本網通過調查走訪發現,成都品牌樓盤與中小樓盤相比,銷售情況可謂“冰火兩重天”。在同一區域,同一地段,價格相差無幾的情況下,品牌樓盤人頭攢動,中小樓盤則門可羅雀,一派蕭條景象。
成都某開發商負責人表示,“房地產市場的集中度會越來越高,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兩級分化必然會越演越烈,這是房地產市場發展不可避免的。”
業內人士表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一些品牌房企對樓市調控可以說是持歡迎態度的,品牌房企恰好可以借助這一“良機”,在房地產市場的重新洗牌中對中小房企進行排擠或者兼并,從而更大可能的搶占資源與市場。
而正是由于以上種種原因,才使得品牌房企大量推出的郊縣樓盤能夠快速得到消化,并且出現放量。但是,隨著保障房的大量入市和限購令逐步擴大至郊縣,成都郊縣樓市將風光不再,成都郊縣樓市目前高唱的一首“春天里”也將會逐步進入曲終。
推薦閱讀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的更新換代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因此,對最新知識的學習和共享也成為了企業競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隨著職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在職白領也紛紛加入考證充電大軍,為自己增加職場能>>>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成都房企趁保障房入市前跑盤 低端樓盤將和保障房直接競爭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kandian/20110802/10382.html